淺議閱讀教學的語用價值

大家論語

作者:楊建英

閱讀教學的價值之一在於語用,朗讀感悟,語言積累,搜集和提取信息,學習寫作技巧等,仍是提升閱讀教學的語用價值的諸多要求和手段。在閱讀教學中怎樣開發語用價值,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呢?

一、 語用,要從兒童角度出發

曾經在課堂上看到過這樣一番情景:一位青年教師教學《春筍》一課,文中有一句話:“春筍裹著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為了幫助一年級小學生理解“嫩生生”這個詞義,教師出示了嬰兒圖,讓學生想象嬰兒的皮膚是啥樣子的,並比較嬰兒和春筍有什麼相似之處,最後說說“嫩生生”是啥意思。教師設計很用心,可結果卻事與願違,沒有一個學生回答在點子上。

低年級兒童容易理解文字與口語相吻合的詞,而不相吻合的詞,是不適合采用類比、描述等較為高級的理解方式的。如果教師依從兒童學習語言的規律,從兒童靈敏的觸覺和直覺思維出發,讓兒童看看春筍這一實物的顏色和外形,動手摸摸春筍毛茸茸的外殼,掐一掐嫩嫩的筍肉,就不會出現類似的尷尬現狀了。在形象的感知過程中,“裹著、嫩生生”這兩個詞義,就能恰到好處地被理解,同時描寫春筍外形特點的好句子也就能被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了。

閱讀教學的語用價值該怎麼體現?文本的閱讀對象是學生,自然應以學生的需要而教。教師備課的關鍵要備學生,要揣測存在的各種可能性,朝著當前學生學習語言規律的最基礎最根本去想。教師要思考,我應該怎麼組織教學過程,設計出一個讓學生自覺自願參與學習的活動。比如,什麼樣的文章應予略讀?什麼樣的文章可以精讀?關注什麼樣的語言表達形式?對前後聯係,對比關照,句式變化,修辭手法等這些學生體會不到位的重點難點,要巧妙設計,用心點撥。比如,《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中的“移情”手法,趣與活的用詞情感,學生肯定讀不到位,這些就要想方設法引導進行,讓學生在關注獨特句式和詳略篇章的同時,品味文本的構思新穎與豐富內涵。

二、 語用,要從課程意識出發

中學語文“板塊式、主問題、詩意手法”閱讀教學體係創立者餘映潮老師,在《例說“好課”的設計》講座中,就語文“高效課堂”提出了基本要求:著力利用課文,重在集體活動,突破語言學用,關注讀寫訓練,滲透知識教育。就當前語文教學現狀,他提出8個改變:變“教學課文”為“利用課文”;變“輕慢語言”為“著力學用”;變“線式思路”為“板塊思路”;變“碎問碎答”為“集體實踐”;變“泛泛而品”為“精讀訓練”;變“大量對話”為“讀寫結合”;變“千篇一律”為“得體得法”;變“熱熱鬧鬧”為“有動有靜”。這些變革體現了教師的課程意識,體現了將文本作為“例子”,由淺入深、順應規律的鑽研之道。

1. 關於解讀文本的課程能力。要探究文本的語用價值,首先要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並有所取舍,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合,以確定教什麼的內容。不同的課程意識和語用價值觀決定著不同教學者的取舍方向。正如《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園子裏趣味盎然,情味濃鬱,語味淳厚,景物自由,行動自由,人性自由,精神自由。有人關注細節,有人關注詩化與童化的語言,有人關注情語與境語,不同的教師“在園子裏麵耕耘,有挖不完的‘寶藏’”。

在文本閱讀過程中要學會轉換角色。一般應從三個方麵進行關注:讀者——關注心動、新鮮內容和感受;兒童——關注讀得懂和讀不懂,找出不同兒童的閱讀差異;教師——進行選擇、甄別和處理,判斷哪些是一定要理解的教學內容,哪些是需要幫助兒童學的。文本承載的內容,不是語文教學的本體內容。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閱讀、理解、感受、表達等,才是語文教學的本體性內容。例如,餘映潮老師在執教《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時,設計了兩個板塊:第一板塊將最美的段落改寫成幾首詩;第二板塊,圍繞第13自然段,重點研讀一個段落,圈出關鍵詞,畫出其層次;揣摩一種優美的寫作手法,知道一種可以學用的段式。這樣兩個板塊的設計將語用的意識發揮到極致。

2. 關於把握文體特點的課程能力。當前,基於文體特點,挖掘不同文體的語用價值,讓學生逐步掌握、鞏固、運用文體特征,形成閱讀素養和寫作素養,已成為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方麵。

以《火燒雲》教學為例。《火燒雲》是根據蕭紅作品《呼蘭河傳》節選改編的一篇文字極其優美的散文。縱觀全文,雖然描寫火燒雲顏色的詞語極其優美,描寫形態變化的段落想象極其豐富,且寫作極為有序,體現了作者善於形神兼備地描寫事物的筆力,散文“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情感線索隱含在通篇文字之中,而這恰恰是學生難以自主體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