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成為有思想的“葦”
大家論語
作者:周旭紅 趙小華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思維的一種問題性心理品質,它是學生創造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問題意識”是一種批判性思維,敢於通過質疑,突破常規思維模式,超越傳統思維的框架,把思維指向新的角度,新的視點。“問題意識”在思維過程和創新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切入點,同時又關係到學生的全麵發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就是要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努力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從問題開始,並從學習中不斷發現和提出問題,幫助學生成為一棵有思想的“葦”。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關鍵在於教師。首先,教師要做有“問題意識”的教師,隻有教師的“問題意識”增強了,才可能引導學生慢慢地形成“問題意識”。其次,教師要從根本上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具體地說,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善於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敢問、會問、善問,並通過有意義的探索,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增強創新意識。
一、 問源於內心——自由發問,讓學生在好奇與困惑中發現和提出問題
兒童是天然的哲學家,他們對人生、對自然及身邊的所有事物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好奇和困惑。在兒童的眼中,任何現象的發生都有其原因或目的,兒童常常喜歡尋問一些現象發生的原因,或某種事物的起源,甚至刨根問底,並期望得到最後的解釋。也正因為如此,兒童經常會有關涉哲學性質的深刻發問。“世界上第一個人是怎麼來的?”“天上的太陽為什麼不會掉下來?”兒童的許多“為什麼”,常常成為成人難以回答的問題。他們不會考慮現實社會的各種清規戒律,隻是以自我為中心,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想當然地冒出許多的奇思妙想。
我們的語文課就應該順應兒童的天性,創設一個人人敢講、人人會講、追求自主、充滿兒童氣息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源於內心、自由思考、自在提問。
新接一個班級,上第一節語文課,作為老師,筆者首先會對學生說:“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想說就說,想問就問,這是你的權利——自由表達的權利,也是老師最欣賞的。”然後,筆者會跟學生講《學與問》一課中關於哥白尼喜歡問“為什麼”和沈括讀《大林寺桃花》,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的故事,從而讓學生明白: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隻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新教一篇課文,指導學生進行預習,除了預習字、詞、句、課文等內容外,總鼓勵學生把自己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既可以自己想辦法解決,也可以與老師、同學一起探討學習。
輔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筆者也總是提出,不動筆墨不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及時在書旁做好記號,努力想辦法解決問題。
語文課堂上,我則鼓勵學生大膽思考,不懂就問,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善待學生的問題,哪怕有同學突然提出一些比較幼稚的問題,可能幹擾了教學程序,我也從不斥責,從不潑冷水,更不許其他同學嘲笑,而是想辦法維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敢於提問的勇氣。記得有一次教《諾貝爾》一課時,班上最調皮的小瞿突然舉手,說:“我覺得諾貝爾傻到透頂了,明明火星已經接近炸藥了,他為什麼不逃出去?他難道不要命了?”他的問題引來同學們的哄堂大笑。我一聽,卻發現了其中蘊含的教學價值,便順水推舟,故意問道:“同學們,你們認為諾貝爾傻嗎?他為什麼連命也不顧呢?”一石驚破水中天,同學們滔滔不絕地說著理由,——此時,諾貝爾一心為了炸藥的研究,不顧自己,不顧生命,不顧家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同學的心中……我趁熱打鐵,讓同學們說說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名人(如科學家等),是否也有類似的行為。學生說起了愛迪生、阿基米德等等,敬佩之情流露於一言一行之中。最後,我讓同學們感謝小瞿提出了這樣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不好意思的小瞿臉一下子紅了。
二、 問發乎起點——自覺預習,讓學生在已知與求知中發現和提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