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抄寫”的思考與嚐試
識字與寫字
作者:許惠芳
一、 “積極抄寫”的本義探尋
1. 活躍的思維參與。抄寫詞語應該包括記住字形、明確讀音、理解意思、學會運用等目標。就拿“記住字形”這一目標而言,需要學生調動起已有的經驗,利用熟悉的字來換偏旁記憶,或者把整個字分解為各部分記憶,或者是結合字義進行記憶等,在學生腦海中快速選擇並完成整個識記過程。“積極抄寫”不應該孤立於思維之外,而應該是“手部運動”與“腦部運動”的協調配合。
2. 存異的行為指向。在生字詞識記過程中,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性,抄寫哪些詞語、單個詞語抄寫幾遍、對詞語識記的程度等,學生的掌握情況因人而異。“積極抄寫”將正視這些差異性,改變“一刀切”的抄寫布置行為,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於“殊途”之中求“同歸”。
3. 積極的語言建構。“積極抄寫”的深層目標應該是幫助學生建構語言,在抄寫的同時,需要學生不斷地與自己原有的語言結構建立聯係,進而完成新的建構,而不僅僅是記住了一個個所抄寫的詞語。也隻有將所抄寫的詞語,納入到學生已有的知識體係中,才能完成其言語生成的使命。
二、 “積極抄寫”的行動嚐試
1. 強化抄寫目標。在學生進行生字詞的識記時,需要不斷明確、強化抄寫目標,理解並記住這些詞語。同時,把這一目標分解成若幹種可供檢驗的行為,伴隨著行為結果的呈現,學生抄寫的目標感會越來越強,形成“強化目標——檢驗目標——深化目標”的良性循環。
筆者通常采用“記錄數據”的方法,幫助學生實現目標管理。如,學生默寫本封麵的左上角記錄著一排數據,這排數據是學生正確默寫詞語的個數。“記錄數據”有助於學生設定目標和努力超越,而這項內容對他們學習的各個領域都有很大的幫助。
2. 巧設抄寫範圍。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會很嚴格地區分“二會”字、“四會”字;到了中高年級,教師們更多關注的是常用字詞和文中重點字詞,很多教師都會結合課後生字,畫下不少詞語要求學生抄寫,尤其是對課後要求背誦的重點課文,所畫詞語就更多了。筆者也曾熱衷於畫詞語,將詞語抄寫與課文的複述背誦、完成課文內容填空的練習聯係在一起,總認為多多益善。其實,在此過程中,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記憶是有容量的!
教師根據經驗確定文中必須掌握的詞語,要求學生畫下,學生結合自己對詞語的掌握程度,選擇其中10個左右的詞語,進行課內抄寫練習。這樣一來,首先,解決了記憶容量的問題,不至於造成學生認知超載;其次,將“抄什麼”的權利下放給學生,學生有了自主選擇的空間;第三,自主選擇的過程就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這就解決了一個“怎麼記”的問題。
3. 實施抄寫督查。課文學習中的“研查”。學生在大腦中形成的第一次印象最為深刻。所以,識字教學一定要有預見性。進入中高年級,這種預見性就不僅僅停留在提醒學生認知字形上,對於課文中重點詞語的識記、理解和運用,教師要有極強的洞察力,引導學生“研”透詞中的意、詞中的情,這對學生自主選擇抄寫,也是一種明確的指向性指導。
麵批過程中的“抽查”。“積極抄寫”多采取麵批形式,以便根據不同學生的識記情況,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指導檢查。筆者采用的抽查形式有:直接抽默某個詞語,讓學生書寫在黑板上;隨機詢問某個詞語的意思或者直接用詞語造句;對學生自主選擇的詞語進行評價等。
糾錯過程中的“觀察”。當學生出現錯別字現象時,教師不能急於將其歸因為“粗心”,學生的筆誤大多是由於掌握不夠紮實導致的。明確“為什麼會錯”“錯在哪兒”,比改正一個錯別字更重要。糾錯,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完成,但如果錯誤現象普遍,那就有必要進行全班糾錯了。
4. 擺脫抄寫束縛。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積極抄寫”的嚐試後,學生已少有人問起“默寫錯了抄幾遍”“這個練習做錯了要抄寫嗎”等問題,我們已形成一種默契:我抄寫是因為需要記住它;抄什麼、抄多少是由我能否記住決定的,而不是由老師決定的;經常出現的字詞應該引起重視,多抄寫幾遍。
在“積極抄寫”的探索中,筆者也想傳遞給學生這樣一個信息:抄寫並不是識記生字詞唯一的方式,多閱讀才能讓生字詞的識記變得穩固、高效。
(作者單位:無錫市東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