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也精彩

閱讀教學

作者:汪琳

閱讀教學中,精彩的提問是激發學習動機的導火索,是點亮學生思維的啟明燈,它能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因此,提問是否得法,引導是否得力將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如何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使得教學目標有效達成呢?

一、 精心設計問題

高質量的課堂提問,不是靠當堂“現炒現賣”,而是在了解學生、熟悉教材基礎上進行反複推敲和精心設計的,要力求“精當”。

“精”指的是精煉扼要、言簡意賅,即所提問題要緊扣教材,突出重點、難點,並有一定的思考價值,一個問題針對一項任務,而且能以點帶麵,達到提領而頓的效果。要避免缺乏明確的中心和目的的隨便發問。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就可以提出以下問題:誰向誰借箭?是怎樣借箭的?借到沒有?這些問題的切入,使學生很快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在理解人物形象時,讓學生說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誰?為什麼?這些問題指向十分的明確。

“當”指的是問題得當,循序漸進。在備課中,我們要預先根據教學的內容和目標,考慮到學生的智力和能力,按照邏輯順序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製定出提問的時間和次序,提出難易程度適中的問題。《學記》上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其先易難,後其節目。”講的正是這個道理。如在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時,篇末一句話:“我做了一個夢,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這是很有深意的。如果直接讓學生說出其含義,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於是我先讓學生猜猜夢中有什麼?然後將作者這些夢境聯係起來,說說作者有什麼心願?這些層層推進的問題使得教學難題迎刃而解,教學難點一一突破。

二、 合理把握時機

課堂提問作為對話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它的使用首先取決於教師對學情的掌握。學生本無疑問,而教師卻一再“對不對”“是不是”來發問;問題本該形成,而教師卻口若懸河的講解;提問本是促思,而我們有時卻把它作為一種控製學生不良行為的手段……諸如此類,均屬不相機、不適時。那麼,該如何把握提問的時機呢?依我看來,時機的選擇首先應當是在教材的重點、難點之處,因為學生的思維受到局限無法突破,易產生膽怯畏難情緒,問題一出必然促使他們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如在教學《刷子李》一文時,讓學生說說從什麼地方能感受到刷子李技術高超時,有人彙報說,是從他的黑衣服中體會到的。是呀,為什麼不多花筆墨寫他如何刷牆呀?這樣學生對側麵描寫的作用就能很快理解了。其次提問時機應選擇在將要得出規律時。孔子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最佳提問時機,就是在學生的“憤”“悱”之時。此時提問,可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主動探索奧秘,發現規律,深層次地思考問題。一次,我聽一位老師執教《中彩那天》一文,她的提問就恰逢其時,使我大受啟發。開始她布置學生找出描寫父親心情的句子,然後要求說明這些描寫的作用。看到學生心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卻又說不出時,老師接著問:1.開頭與結尾,爸爸的心情有什麼變化?2.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3.他的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麼?由於提問相機、適時,學生很快明白了“悶悶不樂”變作“輕鬆無比”,這是因為將彩票還給了庫伯,做了正確的抉擇。也正是這種變化,告訴了人們,一個人隻要誠實、正直,就會富有,就會是一個真正的精神富翁。再者,當學生若有所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時,適時地提問,會讓處於積極亢奮狀態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他們思想的火花、智慧的靈感就會源源不斷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