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繹課堂精彩

閱讀教學

作者:黃勇

不久前,筆者有幸觀摩了一堂市級交流課,課題是《中國石拱橋》,教學目標是品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堂課,老師成功地運用了錢夢龍老師“中心開花”的課堂切入法。上課伊始,出示了一幅趙州橋的掛圖,並向學生提出閱讀要求: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說明圖中大拱和小拱之間位置關係。問題一出,學生臉露微笑,紛紛舉手示意要回答。對他們來說,這個問題似乎太容易了。這時,老師故作驚疑:“這個問題很簡單嗎?”“太簡單啦!”“那就請大家說說吧!你們說,我來畫!”

生1:大拱的上麵有四個小拱。(師據此畫出大拱和小拱的位置)。

師:對嗎?(學生紛紛搖頭)

生2:大拱的兩邊有四個小拱。(師再次畫出)

師:對嗎?(學生又搖頭,一連幾個學生均表述不準確)

正當學生疑惑時,老師請學生翻開課文,找出原文表述: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原來是“兩肩”和“各”用得非常準確、生動,“肩”字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小拱的位置,“各”準確嚴密地交代了小拱的數量。學生此時才恍然大悟,不僅準確地把握了趙州橋大拱與小拱的位置關係,更體會到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隨後,該老師水到渠成地讓學生閱讀全文,找找類似作用的句子和詞語,並自行賞析……於是,課堂目標——把握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就這樣輕鬆巧妙地被突破了。

把握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是說明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的老師在教授這一

找準課堂切入點,知識點時,習慣於“就事說事”,把分析語言和文本語境隔離,空洞抽象地講述,使得課堂平淡無味。然而,這堂課卻上得輕鬆自如、精彩迭出。這當然離不開教師遊刃有餘的課堂駕馭能力,離不開師生間、生生間高質量的對話互動,但是,筆者認為這堂課的成功關鍵是教師設計了一個巧妙的課堂切入點,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一段看似平常的師生互動,卻吊足了學生的胃口,充分激發了他們求知的興趣;同時又在不經意間引領學生掌握了知識要點。我想,這樣一個細小的切入點設計,正體現了上課教師的智慧。

因此,筆者認為找準課堂切入點,可以點亮學生智慧。所謂的課堂切入點,就是切入教學內容的突破口。對於整堂課的設計來說,課堂切入點隻是一個細微部分,但是設計一個成功的切入就是一種藝術的創造,我們很多教師稱之為譜寫教學樂章的“前奏”,它是課堂上讓師生間產生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是增進師生心靈溝通的“第一座橋梁”。那麼,如何設計一個成功的課堂切入點呢?

首先,目標指向要明確。課堂切入的方式多種多樣,但一個成功的切入必須目標指向明確,即課堂切入方法要契合課堂目標。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師生活動的基本任務,任何課堂的設計(包括課堂切入)都應該準確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必須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和目標,這樣讓學生一開始就對學習內容和目標做到心中有數,為後麵突破課堂的重點和難點埋下伏筆,同時也有利於教師不露痕跡、順利地向教學縱深推進。要設計這樣的切入點,需要教師預先透徹地理解文本,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找準教材與教學實踐的結合點,設計和選擇巧妙的切入方式。比如,在教授沈從文的《端午日》一課時,我確定教學目標為①熟悉文本內容,感受中國傳統民俗文化。②學習場麵描寫。上課伊始,我直截了當地出示當地“龍舟賽”的視頻,要求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龍舟賽的場麵。五分鍾後,我讓學生找出文本中描寫龍舟賽的相關內容,要求自由朗讀。同時,請學生比較自己所寫與沈從文先生所寫的異同。最後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場麵描寫的方法和要求。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訓練,鞏固課堂知識。就這樣,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輕鬆地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