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如何引導學生體驗課文中的人性美(1 / 2)

淺談如何引導學生體驗課文中的人性美

閱讀教學

作者:吳潔

縱觀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學生最感興趣的往往是具有“人性美”的文章,學生對富含人性美的文章情有獨鍾,因為這些人性之美能讓學生產生崇高的情感,為文中人物的人性美所折服,為這種崇高的激情所感染。在教學中,這類課文,通過披文入情、抽絲剝繭的分析,學生比較容易體會其中的情感,可是,還有一些課文,由於學生的生活經曆有限,學生知識水平有限,理解起來難免有偏差,不能對文章中的人性美確切地體會,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利用有效的手段,引導他們正確體會這種人性美。

一、 注意年齡特點,用學過的課文來鋪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關愛弱勢群體是人性美的重要內涵。在生活中,我們的學生經常看到“舍己為人”“先人後己”“助人為樂”的報道,在校園裏,這樣的例子也很多,所以,這樣的情感體驗不難,但在《船長》一課中,哈爾威船長在疏散乘客逃離時,有一個細節,學生卻不太理解,就是“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麵,你就開槍打死他”——為什麼讓婦女先走?僅僅是因為船長“舍己為人”嗎?當我把這個問題拋出後,學生紛紛舉手,可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他們說,婦女可以生孩子,繁衍後代,所以要保護她們。是這樣嗎?答案顯然是錯的,保護弱小,關愛弱勢,是人性崇高的品質之一。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步驟——

師:僅僅是因為婦女可以生孩子,繁衍後代,所以要保護她們,是這樣嗎?

生:也不是啊,光是婦女也不可能有孩子啊!

師:是啊,你說得很對,而且,婦女跑得慢,身體素質不如男人,哈爾威的做法正確嗎?(生沉默)

師:還記得我們學過的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嗎?

生:那篇課文講的是一家人外出遊玩下起了雨,爸爸把雨衣讓給媽媽,媽媽把雨衣讓給孩子,孩子又把雨衣給薔薇花蓋上的故事。

師:是啊,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還記得書上的一句原話嗎?

生:好像是“如果你誰也保護不了,那麼你就是最弱小的”。

師:對啊,聯係那篇課文,想一想,哈爾威為什麼說這樣的話?

生:我明白了,一個有能力的人要保護弱小的人,女人和男人比起來,身體素質要差,所以要保護她們。

生:如果連弱小的人都保護不了,那船上的男人就算逃出來了,也都是弱者,永遠抬不起頭來。

生:是啊,保護弱者是人類的優秀品質,我們不是說,尊老愛幼嘛。

師:對啊,你們說得很好,哈爾威船長這種尊重婦女,關愛兒童的做法,正是人性美的一種體現。

為了進一步充實這樣的體驗,走出理解的偏差,課後,我又讓同學們搜集類似的名言警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讓學生認識到,助人為樂、舍己救人固然是美德,尊敬老人、愛護婦女兒童,關愛弱勢群體更是一個社會和諧的基礎,也是人性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關注學生生活,用活動引導體驗

“人們聽到的最美的聲音來自母親,來自家鄉,來自天堂”——愛父母是人性美的重要基礎。

在《鞋匠的兒子》一文中,學生被林肯對父親的愛所感動,但也僅限於感動,僅限於“表現了林肯對父親的愛”這一論斷。由於我們的孩子長期將父母的愛當成是應該的,因此往往會缺乏感恩之心。為了讓學生也能像林肯一樣,為自己的父親、母親感到自豪,我將課堂延伸到課外,讓同學們通過活動來體會這種情感。

我讓學生先完成了一份調查問卷,在問卷中,我發現同學們不太知道父母的生日,基本上沒有為父母送過生日禮物,在他們的眼中,父母比較普通,像“林肯的父親那樣”,不過不是“一流的鞋匠”如果能選擇,他們希望自己的父母更年輕、有魅力,更有錢,更有文化,能更多地與他們交流。

在掌握了這樣的資料後,我布置學生們寫一篇關於父母的習作,看得出他們沒什麼好寫的,甚至出現了雷同現象——生病了,父母帶他們掛水之類的特別多,幹巴巴的沒有文采,當然,這是意料之中的事。

我請同學們帶回一個任務,讓他們的父母寫一寫他們關心孩子的一件事。我們的家長很快交出了作業,我請同學們念了念家長的文章,有的家長寫得很短,但是事例很真實,感情很真摯,家長寫道:“我孩子生下來不久,就得了尿布疹,看到孩子的紅屁股,我的心像刀割一樣難受。”“看到孩子終於不拉肚子了,我心中的喜悅無法形容,我想衝出去告訴每一個人,我女兒不拉肚子了。”“我女兒不寫作業,我狠狠地打了她一頓,可是,有誰知道,我的心裏有多麼疼啊!”……一篇篇感人的文章,讀著讀著,同學們哽咽了,讀不下去了。我說,為什麼爸爸媽媽深有感觸的事情,而我們卻覺得習以為常?學生說,“我從沒聽父母說過”,“我父母平時總是講我怎麼不好,我沒想到他們這麼愛我”……正是由於父母“沒說出口的愛”,才讓孩子忽視了這種愛的存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