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讓閱讀教學更有效
閱讀教學
作者:張麗娟
語文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通過開展探究性學習把學生思維引向深入,更多地關注閱讀過程,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其閱讀質量一定能大幅度提高。
策略之一:創設探究的條件
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應該是夥伴型關係。我在實踐中發現,不同的教學環境,形成不同的課堂氣氛,得到不同的教學效果。
我在三年前上《第八次》這篇課文,在學習布魯斯從蜘蛛結網中重新找回信心一段時,我問:“布魯斯躺在木板上看到了什麼?蜘蛛結網成功的原因是什麼?”於是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很簡單地說出了答案,從淺層次理解了蜘蛛結網成功的原因。
相隔三年後,我同樣上《第八次》這篇課文,在學習布魯斯從蜘蛛結網中重新找回信心一段時,我讓學生思考:“布魯斯躺在木板上看到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又追問:“如果蜘蛛第八次結網還不成功,它會怎麼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潮澎湃,對生成的新問題大膽想象,互動交流,更深入細致地體會到了蜘蛛結網成功的真正原因。
在相隔三年的時間裏,我上了兩堂觀念完全不同的課,前者比較封閉、傳統的講解式,學生隻要根據課文內容來回答問題,連發言的積極性都沒有,哪來研究的欲望呢?後者比較開放,重學生的讀悟、想象體驗、互動交流,課堂上學生一直處於主動地位,敢想象、敢發言、樂討論、暢交流。實踐證明,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是學生進行研究的最佳時機,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多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最佳時機,促使學生常常處於一種“蠢蠢欲動”“欲罷不能”的積極狀態,那麼學生在閱讀時隨時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還會千方百計地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策略之二:搭起探究的支架
在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讓學生研讀文本,在主動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提高學生對語文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
我在執教《拉薩的天空》這篇寫景文時,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1)自由讀第1自然段,想一想,課文圍繞哪句話來寫的?用橫線畫出來。(2)出示一組拉薩天空的圖片,默讀第2~4自然段,想一想,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拉薩天空的藍?畫出表現藍的句子或關鍵詞,並有感情地朗讀。(3)自由讀第5自然段,聯係上下文思考:如果拉薩缺少了藍天做的窗簾,會怎樣?
這樣的教學設計,給學生閱讀寫景散文搭起了支架,學生在觸摸文本語言的過程中,進行個性化的解讀。首先引導學生抓住統領全文的句子:“那裏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通過品讀此比喻句,整體感知拉薩天空的美。接著精讀課文,給學生自由朗讀和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在品讀文本語言的基礎上,體會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最後升華主題,讓學生聯係上文來感受藍天對拉薩的重要,再現聖地窗簾的美。
策略之三:珍惜探究的成果
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不是對文本內容的“鏡式反映”,而是學生個體在生活經曆和生命體驗基礎上對讀物的重新建構。
我執教《祁黃羊》這篇曆史故事時,在課的末尾提問:“學了課文,你們覺得祁黃羊是一個怎樣的人?”許多同學都認為祁黃羊是個正直無私、一心為國的人。可一位平時不善言辭的學生答道:“我覺得祁黃羊是個自私的人。”話音剛落,其他同學哄堂大笑,我在驚愕後的一刹那,用鼓勵的眼神看著這位異見的同學,請他說說為什麼。他自信地說:“我們都知道祁黃羊是個聰明能幹的人,他先舉薦重病纏身的解狐,心裏肯定明白解狐是不行的,悼公還會讓自己再舉薦一位人才。他這麼做也為第二次舉薦自己的兒子打下了基礎。所以我覺得祁黃羊是自私的。”學生的分析不無道理,此時我帶頭給了他熱烈的掌聲。課後,我和同學一起查了曆史資料,原來這篇文章是由兩個曆史小故事合並起來的,為了文章的連貫,作者稍加改動,把祁黃羊的兩次舉薦寫得很緊密,致使引起了爭議。
這位學生的固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有研讀價值的專題。他敢於超越教材和教師的思維品質,讓我們為之喝彩。的確,學生在異想天開、敢想敢說中所犯的“美麗錯誤”,往往能轉化為一種極有研讀價值的資源,這樣,探究性學習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常州市新北區西夏墅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