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課堂審美設計,煥發語文課堂美感魅力
閱讀教學
作者:袁小明
語文是富有美感魅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本身也應該充滿美感。這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語文教學任務的特點,以語文學科知識為載體,通過語文的教學方式,設計和設置相關語文教學審美活動和審美情境,使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的同時獲得審美享受。其課堂充滿著濃鬱的審美氣息,把師生間的知識傳授融入和諧的情感交流之中,使課堂充滿濃濃的美感,讓學生得到感染和陶冶,達到以美悟真、以美激情、以美啟善的目的。
要追求“美感”和“效率”共同實現的語文課堂,教師應在遵循語文教學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加強課堂教學的審美設計,將“教學技術”和“教學藝術”整合起來,對課堂教學進行“審美”考量,努力營造美感課堂,充分發揮課堂的美育功能,讓學生在發展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的過程中得到情感的愉悅體驗,感受到語文教學的獨特美感,從而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教師在進行課堂審美環節的設計時,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麵:
一、 加強情感調動設計,構建濃鬱課堂心理場
課堂要充滿美感,就必須遵循學生的學習心理,對教學進行“整體”的審美設計。李如密教授指出:“教學美的欣賞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這一過程由審美期待、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心象、審美共鳴、審美回味等心理環節組成。”而在教學之始,教師就要激發起學生的情感,引發學生的審美期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認知學習必須同情感相結合,心智發展必須同情緒發展相結合,教學活動是認知流和情感流兩個方麵同時交互作用的過程。美感是一種情感的體驗,一種心理的感受,在充滿美感的語文課堂上,應該有情感的自然流淌、碰撞、交融,交彙成一個強大的情感心理場,學生沉浸其中、陶醉其中。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調動激發起學生的情感,使課堂充滿著情感的脈動,充分發揮群體心理的感染、陶冶功能,讓學生入課、入情、入境,這是構建美感課堂的前提和保證。
要引發學生的審美期待,調動學生的情感,教師首先應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感狀況,為其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心理氛圍,使其真正進入課堂。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的課堂教學魅力,在於她獨特的課堂教學感染力,源自她善於創設語文課堂情境,她能讓學生著魔般地跟隨她漸入文章之佳境,在不知不覺間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上《最後一次講演》時,於漪老師先是有表情地朗讀聞一多先生的《紅燭》序詩,“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培出慰藉底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在激發學生思考的同時,出示《聞一多傳》封麵圖像,將之與《紅燭》序詩對照講解,指出該詩是聞一多先生的自我寫照,借助詩情畫意去撥動學生的心弦,接著引用毛澤東同誌在《別了,司徒雷登》中的語句,引出講演的前前後後的事實,渲染聞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橫眉冷對國民黨特務的手槍而慷慨獻身的情景。就這樣,層層深入,推波助瀾,走向高潮。
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於漪老師沒有急於學習文本,而是通過聞一多先生的詩句、聞一多先生的照片以及毛澤東的評價、相關背景的介紹,在學生麵前展現了一個偉岸的聞一多先生的形象,激發起學生崇敬、敬仰的情感,營造起一種濃鬱的課堂情感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相互感染,相互激發,從而碰撞出一朵朵智慧的火花。正是於漪老師有效的情感調動、激發,奠定了本節課成功的基礎。
語文教材中許多文章都飽含著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人生感悟。部分文章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差甚遠,學生缺乏相關情感體驗;有些文章所蘊涵的情感學生雖有相關體驗,但感受不夠強烈,這種情感的隔膜將會影響課堂的整體氛圍。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情感需要,體察他們在閱讀時可能會出現的情感障礙,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思考采用什麼教學資源、何種方式搭橋架梯,幫助學生消除情感上的隔膜,調動學生的情感儲備,營造整個課堂的心理情感場。隻有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情感脈搏,語文課堂的美感才有實現的基礎。
引發學生的審美期待,調動學生情感,構建課堂濃鬱心理場,教師除了通過一定的媒體和手段,創設富於審美性的教學情景外,巧妙設置懸念,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是有效的方法。一位老師在教《雨錢》一文時,以“如果說天上會下錢,你相信嗎”進行導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進入到本文的學習之中。錢夢龍老師在教《死海不死》一文前,先帶領學生用雞蛋、燒杯、鹽等進行實驗,一下子吸引住學生,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為課文的高效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穿插詼諧幽默的話語,也能融洽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興趣,而這些表麵看來是無心之舉,其實均來自教師課前設計的精心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