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高年級習作教學“四結合”(1 / 1)

小學高年級習作教學“四結合”

寫作教學

作者:王毓

一、 研究心理差異,讓習作與生活結合

習作教學要取得一定成效,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變被動為主動,逐步使他們樂寫。一味地讓學生背範文、套模式,期望通過模仿提高寫作水平,反而會讓學生日益畏懼寫作。隻有讓學生走進生活,觀察身邊的事物,從中獲取靈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湧、下筆有神。例如,五上“習作3”要求學生,寫一篇以“秋天的樹葉”為題的習作,如果學生沒有親眼觀察,那又怎能將樹葉寫美、寫真?寫作前,我帶學生走進秋天的樹林撿樹葉,然後又帶了許多秋葉標本進課堂,讓學生認真觀察:從形狀到顏色,從大小到葉脈。與此同時,我還製作了一棵樹從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的動畫,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葉的一生、樹的一生,從葉子一年四季的變化中感悟人生,從樹與葉的壽命對比中頓悟人生哲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場景立即在學生的習作本中出現,一個個不同的“我”在習作中活靈活現,遠遠超出了“秋天的樹葉”這個題目的內涵。

二、 鼓勵創意表達,讓習作與想象結合

少年兒童是天生的“浪漫主義”和“童話作家”,想象作文的訓練就是要放飛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猶如翱翔於藍天的雛鷹,遨遊於大海的小魚,充分地享受寫作帶來的快樂。我在教學五上的“學和做(1)”時,注意到了最後一個板塊——《小靈通漫遊“無名國”》,這是一篇小練筆,也是本冊中唯一的一篇放手讓學生充分想象的習作。寫作前,我先讓學生通過正確使用工具書來理解“漫遊”一詞的意思,以此來奠定學生活躍思維的基礎。接著,讓學生閉上眼睛,利用十分鍾時間在腦海中盡可能完整地構思出“無名國”的樣貌,然後全班交流。再引導學生與現實世界進行對比,來想象小靈通在這個國度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最後,從中選取一到兩個自己認為最有趣的故事,講給同學聽,並讓學生互評,去除不合理的地方。通過這樣的一次“頭腦風暴”,學生的想象力充分發揮了出來,習作之中,能夠讀出同學們的“異想天開”和“奇思妙想”。

一個人如果生活經驗欠缺,書本知識貧乏,寫作時必然腹空筆澀。實踐告訴我們,肚裏沒有“墨水”的學生,想象能力再強也無法將自己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講給他人聽。閱讀古今中外大量文學名著,閱讀其他相關書籍,既可以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擴寬知識麵,又可以引發學生的想象,激發寫作欲望,提高鑒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彙、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

三、 尊重學生個性,讓習作與追求結合

俗話說“言為心聲”。習作既體現了學生的個性表達,也體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和遠大理想的追求,學生辛辛苦苦寫好習作後,固然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讚許,同樣有追求理想和完美的願望,但教師往往剝奪了他們的權利,從而養成了他們對自己的習作沒有責任心的壞習慣。“文章不厭百回改”,尊重學生的個性,體現為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修改習作,而不是老師把學生的習作改得麵目全非。“自改”習作,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又能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更是對學生獨特審美追求的尊重。學生把自己的習作多看幾遍,看它是否順口,以發現錯漏之處,自己進行修改,是從根本上提高寫作能力。

當學生真正學會了修改自己的文章,以達到自己所追求的審美目標時,他就找到了寫作的真諦,他們麵對寫作必定是興致盎然,寫作之於學生也不再是負擔。

四、 交流展示,讓習作和評價結合

評改和交流是提高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麵。每次在習作總評時,我先肯定學生的成績,並且根據學生水平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對於學困生應注意發現其習作中的優點,哪怕是一個好詞、一個好句都給予熱情鼓勵和適當表揚,不足之處也用委婉的語言指出。我曾經在評語中寫道:“你的進步真讓老師刮目相看,要是錯別字一個也別放過的話,你就更棒了!”“你的文章娓娓道來,敘述得很有條理,可是就有那麼一兩個用錯的詞影響了整篇文章,多可惜呀!”在指出全班的共性之後,我放手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把自己的習作讀給小組的同學聽聽,互相說說優缺點,有哪些地方建議怎樣寫得更好,習作不僅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學生在互評、互改中寫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寫作技巧也得到了提升。在評改後,我利用“學習園地”、班級手抄報等平台,為學生創造展示機會,在每一學期的期末,還把優秀習作及進步習作彙總成冊,讓學生成為一個個作者。學生品嚐到習作成功的喜悅,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也會產生對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保持著寫作的興趣。

(作者單位: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