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自學成才的打工仔
名師新課
作者:宋運來
[教學追求]
讓老師們感受到不好教的、淺白易懂的課文也很有情趣;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語文課。
[教學思考]
《少年王冕》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22課,改編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一回,這篇故事文字相當淺白易懂,不需要太多的解說,非常適合高年級學生閱讀。教師教學時往往圍繞王冕這個人物的兩個品質——“勤奮與孝順”展開,而這兩點在文本語言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教學起來總有東一榔頭西一棒的感覺,無法聚焦、聚力,課堂就感覺不到清清爽爽,教學情趣自然就大打折扣。
聚力“自學”,略教“孝順”,讓教學情趣起來。在王冕為什麼學,如何學,學得如何過程中感受他是一個自學成才的天才少年,讓學生不再隻知道王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是借助文本語言豐富、提升言語的表達力。
[教學過程]
一、 寫好“冕”字,知古訓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課題是——
生:少年王冕。
師:看老師寫課題,抱歉呀,“冕”字我忘記了,怎麼寫?
生:上麵是個“日”,下麵是個“免”。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上麵是個“曰”,下麵是個“免”。
師:你讚同哪一個?
生:兩個人說的都不對。第三、四筆畫的兩橫不能沾到豎畫。
師:看看書上這個字,是不是兩橫不沾邊?(生點頭)它既不叫“日”,也不叫“曰”,是什麼字呢?
生:非日似曰。
師:(笑)它叫mì字頭。看老師書寫。
師: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
生:元末明初。
師:元朝上麵是哪個朝代?
生:宋朝。
師:宋朝初年到元朝末年,大約有400多年時間,而從明朝初年到現在又有600多年時間。明白曆史概念對理解這篇文章非常重要。
(接著,教師從做遊戲入手,引出古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生積極參與,情緒濃烈)
二、 一貧如洗,去打工
師:讀書非常重要。這個道理,這個古訓,王冕的媽媽知道不知道呢?(生:知道。)不僅她知道。當時的老百姓是婦孺皆知啊。既然王冕的媽媽知道讀書是那麼重要,為什麼不讓自己的兒子在學堂繼續讀書呢?書上有一句話,媽媽是怎麼說的呢?(出示)
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誤你。這幾年年成不好,隻靠我做些針線活兒掙的這點錢,實在供不起你讀書。如今隻好讓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師:這句話是王冕媽媽對誰說的?
生:王冕。
師:是呀,王冕媽媽非常清楚,讀書,特別是對一個男孩來說,非常非常重要。那是什麼原因要自毀兒子的大好前程,讓王冕回家不讀書了呢?
生:收成不好。
生:因為家境貧寒。
生:父親去世早,沒有了收入。
師:也就是說他家裏很窮。同學們,他家裏窮到什麼地步呢?連孩子讀書的錢都沒有。
生:家徒四壁。
師:這個詞很形象。解釋一下。
生:家裏隻有四麵牆壁,其他什麼都沒有。
師:那吃呢?
生:吃了上頓沒下頓。
師:吃了上頓沒下頓,也叫食不……
生:食不果腹。
師:穿呢?
(眾生:破爛不堪、衣不遮體、一襲破衫、衣衫襤褸……)
師:“衣衫襤褸”這個詞我還沒想到呢。他家吃的,住的,穿的,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師邊說邊板書:一貧如洗)隔壁秦家也是一貧如洗嗎?
生:不是,是榮華富貴。
師:這個詞有點誇張了。書上給你提供了表達的語言。
生:“秦家人牽出一頭水牛來,交給王冕。”
師:“牽出一頭水牛”,說明秦家有——(生接答:牛)。在600年前,家裏有頭牛可不是一般的家庭哦。
生:“我每天供你兩頓飯,早上再給你兩個錢買點心吃。”說明秦家很有錢,還給王冕吃的。
師:王冕到他家幹什麼?
生:放牛。
師:用現代的話說,去“打工”。能給打工者吃早飯的飯錢,家裏還有一頭水牛,你說秦家在當時富不富?
生:富。
師:還有嗎?
生:“遇上秦家煮些醃魚臘肉他總舍不得吃。”說明秦家有肉吃。
師:那時候,一般家庭一年四季也吃不上肉的。就是你的爺爺小時候能吃上肉也是很不容易的。秦家富不富?
生:富!
師:那老師有問題要問你了,七八年以後,王冕的家還是一貧如洗嗎?他的家變得怎樣了?
生:十七八歲的時候,王冕用牛車載著母親到村上湖邊走走,母親心裏非常高興。
師:這句話是說他家有什麼?
生:有一輛牛車。
師:秦家有水牛,不曾說有車。王冕家不僅有牛,還有——
生:車。
師:比秦家好不好?
生:好。
師:他家還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嗎?
生:王冕有了錢,買好東西孝敬母親。
師:過去秦家給他打工錢,現在還要人給他錢嗎?
生:不要。
師:有了錢,就有了閑暇時間,有了閑暇,就可以出去——遊玩。就像今天你們的生活。書上怎麼說?
生:春光明媚時,用牛車載著母親,到村上湖邊走走。
【反思】當古代生活與現代生活對接起來,對於探討的話題,學生自然不會有陌生感,表達的話語就不再有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