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伸展古詩詞張力“七部曲”(1 / 2)

伸展古詩詞張力“七部曲”

備課天地

作者:曹麗萍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詩詞都是各朝各代的著名詩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凝練的文字、特殊的格式、豐厚的韻味具有極大的張力。下麵,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伸展古詩詞的張力。

一、 在自然巧妙的導入中開啟張力

自然巧妙的導入,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為下麵的學習做鋪墊,產生張力。不同的詩詞有不同的導入方法,如說理詩《觀書有感》,詩人朱熹主要談論讀書的道理,因此,可用名言導入法,出示朱熹的三句讀書名言——“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讓學生讀,再引出作者、認識作者。這樣的導入,與詩作內容、與作者相關,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關,自然巧妙,具有張力。

二、 在層層深入的誦讀中理解張力

古詩詞具有音樂性,韻律和諧,節奏感強,因而古詩詞的學習要以誦讀為主。它的誦讀應該是有層次的,層層深入,漸豐內涵。第一層:初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借用節奏符號讀出停頓、節奏→根據標點符號讀出適當的語氣;第二層,理解詩意後誦讀;第三層,豐盈意境後誦讀;第四層,體驗詩情詩理後誦讀。後三層的誦讀重在感受詩詞的意象美、情韻美。層層深入的誦讀不僅能強化學生的識記,還能使學生與詩作不斷碰撞,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顯現張力。

三、 在自主開放的解意中滋生張力

引導學生理解詩詞內容,弄懂大意,準確表達,這是詩詞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一般情況下,學生都會有課前預習,有的教師還會設置導學單,學生會借助參考書、網上資料等提前自學,初步了解一些詞義、句意和整首詩的詩意。課堂上,老師就可放手讓學生進行同桌、小組的合作交流,交流各自理解的詞義、句意和詩意。然後就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進行集體交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如教學《觀書有感》中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一句,“鑒”“徘徊”是兩個關鍵詞、陌生詞,學生雖能借助參考資料知道字麵意思,但我沒有停留於表麵的理解,而是滲透了兩詞的古義演變——

“鑒”的造字本義:人俯首在一盆靜止的水麵上反觀自己的影像。今義:鏡子。彳chì小步也。本義:慢步行走。從“彳”的字多與行走、行為和道路有關。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在詩中是閃耀、浮動的意思。

這樣的教學,滋生了一份文化的氣息,學生會感到新鮮、有趣,對兩詞的理解也更為感性、深刻,滋生了一份張力。

四、 在豐盈意境的想象中喚醒張力

意象是古詩詞詩性特質的集中表現,是古詩詞的特點之一。所謂“詩中有畫”,給讀者以豐富的情感與想象的天地,還有豐富的審美感受,有著巨大的情感張力,能喚醒讀者的審美情趣。如教學《如夢令》,引導學生去想象“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三個畫麵,用補白的方式將文字還原成一個個鮮活的場景、一片片移動的風景,讓靜止的畫麵變得生動起來,有景有人,有聲有色,這樣的想象寫話,靈動、鮮活,具有極大的思維張力、言語張力和情感張力。

五、 在詩情詩理的體驗中感悟張力

古詩詞含蓄精煉,詩人詞家的抒情往往不是直露表白,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核心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去深入感悟詩詞內在的思想、情感張力。比如《觀書有感》一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句說理,具有強烈的感發性,給人以恒久的召喚力。為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這句話,我先讓學生明白池塘水清澈的原因,再理解什麼是“活水”,“活水”與“讀書”有什麼關係,通過幾個有思維深度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以明白朱熹所要闡發的讀書道理,其過程也充滿了思維的張力。在詩情詩理的體驗中,學生充分感受到文本的深層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