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學生與文本的共鳴

備課天地

作者:吳宇媛

文本是有思想、有靈性的東西,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與文本對話,感受、體驗、品味文本所寫,與文本同喜同悲、同憂同樂,達到情感的共鳴、靈性的放飛。那麼,如何讓學生與文本開展對話,在親密接觸中自然地品情悟理、言意共生呢?這需要從備課開始。

一、 入情入境,力求和諧對話

解讀教材不僅僅是讀文字,更需要把學生引入境,這就需要教者在備課的時候就有情境意識,設計情境並巧妙地引導學生轉變角色,讓他們轉變為文中人物去讀書,用文中人物的視角去觀察、去感受、去體驗、去實踐,以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與文本產生共鳴。如蘇教版二上《雲房子》教學片段:

師:剛剛下了一場雨,太陽公公還來不及把雲全收回去,有一些就留在天上了。(出示課文圖)瞧!水汪汪的藍天,飄著朵朵白雲,多美呀!這時,飛來了一群小鳥。(師走到兩個學生前,幫他們戴上小鳥的頭飾)小鳥,看到這麼美的白雲,你最想做什麼呢?

生:造雲房子!

師:來,小鳥們,我們一起來造雲房子!(師生唱著兒歌表演造雲房子)

師:(出示課文中描寫雲房子的句子及相應的圖)瞧,這是剛才你們造的最漂亮的五幢雲房子。你最喜歡哪一幢,為什麼?

生:我最喜歡小小的那幢,因為我小,住著正合適。

生:我最喜歡大禮堂,因為它很大,我可以和許多朋友一起在裏麵玩。

生:我喜歡像花兒一樣的雲房子,因為它很美,就像一朵盛開的牡丹花。

師:小鳥們,你們還造了哪些雲房子呢?趕快向客人朋友介紹一下吧!

生:雲房子像一隻可愛的小貓,懶懶地躺在門口曬太陽。

生:雲房子有的像一匹在草原上奔馳的駿馬,有的像一隻低頭吃草的小綿羊。

教師讓學生戴上小鳥的頭飾,化身為一隻隻快樂的小鳥,在表演中造雲房子,在朗讀中品雲房子,在對話中賞雲房子,留給學生充足的個性體驗的空間,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地調動他們的情感參與,入境入情,將文本的“符號語言”內化為“感於內而發於外”的現實語言,營造和諧精彩的語文課堂。

二、 品味細節,力求精彩對話

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體現了作家豐富的情感,教師應該努力捕捉文本中的閃光點,抓住精妙之處,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激發其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品出語言的溫度,得到智慧的啟迪。如蘇教版二上《大禹治水》教學片段:

師:“從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現,課文的前麵段落中,都隻稱呼“禹”,為什麼最後要稱“大禹”呢?

生:禹是治水的偉大英雄,所以稱他為“大禹”。

生:這是老百姓對禹的尊稱。

生:為了表示人們對禹的尊敬和愛戴。

“禹”和“大禹”,雖一字之差,但意義深遠。如果沒有老師的細心引導,學生往往會忽視這一細節。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與文本進行了精彩的對話,既是對上文內容的總結,又是對文本內涵的深化。我們知道,品讀細節的過程,就是咬文嚼字、揣摩感悟的過程,是個性張揚的過程,是讓思想得到感染、情感得到熏陶、語言得到提升的閱讀過程。而細節的尋找不能到課堂上才做,必須在備課階段就有意識地確定,尋求主動的細節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