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夥伴互助教育”的實踐研究
課題研究
作者:劉藝慧
一、 “夥伴互助教育”提出的緣由
“夥伴互助教育”一詞來源於“同伴教育”,發源於澳大利亞,流行於西方國家。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在社會發展領域內廣泛采用的培訓方法。“同伴教育”是指:同伴人們通常願意聽取年齡相仿、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見和建議。“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趨眾傾向,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方式。利用同伴互助的特性,我們提出了“夥伴互助教育研究”,嚐試在同一個班級學生之間,以同桌兩人為一個單元組成學習夥伴的形式,希望通過小夥伴之間的交互作用,對他們理解、掌握所學內容及能力、習慣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 “夥伴互助教育”的實施策略
為了讓“夥伴互助教育”的教學模式探索更為有效,采取每個年級確立2個實驗班(低年級語數學科,中高年級語數英學科)開展研究。
1. 出台《“夥伴互助教育”的建設要點》。“夥伴互助教育”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的變革,很多教師之前並沒有很係統、完整地去實施過。為了讓大家在實施過程中少走彎路,學校出台了《“夥伴互助教育”的建設要點》:
(1) 教師把班內學生以兩人小組的形式分成若幹組。為了合作方便,一般以同桌為合作夥伴。夥伴結對要綜合考量默契指數。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個性、愛好、學習差距等多方麵進行考慮,盡量讓誌趣相投且學習差距不大的學生之間進行結對。這樣,夥伴之間不會產生太大的心理壓力,彼此之間還可以交流學習經驗,感受友愛,分享快樂。
(2) “夥伴互助”體現在課上,主要是留出時間讓學生言說。問題的討論、觀點的交流、任務的完成等等,都可以組織2人小組,“兵教兵”合作進行。在反饋展示時,要讓組內表達能力相對不強或個性內向的那個學生來代表小組發言,從而實現保底和雙贏。
(3) “夥伴互助”體現在課後,主要是圍繞作業繼續幫扶,講解難題、背書過關、督促作業等等,讓學生互相督促和提醒。通過夥伴間的密切合作,不間斷地縮小彼此在學習態度及學習習慣上的差異,整體提高。
(4) “夥伴互助”的評價要及時跟進,每堂課教師都要即時指導和量化打星,每周評選班級裏的優秀“夥伴小組”,每月或每學期評選學校的明星“夥伴小組”,以加強學生的榮譽感和成功感。
(5) “夥伴互助”的建設不會一蹴而就,教師要依據班級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改進日常的實踐操作,從中提煉適切的做法和經驗,同學科組的教師之間要增進研討和切磋,共同推進教與學的優化。
2. 打造學生善於傾聽的課堂。“夥伴互助教育”的課堂更多的是由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則成為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關鍵點的引導者。在學生上台交流的時候,下麵的學生認真傾聽非常重要:要從傾聽中學會新知;要從傾聽中發現問題,交流共享,深入學習;同時,傾聽也是對其他學習小組勞動成果的尊重。所以,我們非常注重課堂上夥伴合作關係的訓練,教給學生自信、大方表達的方式。如規範課堂常用語:①啟發式用語:“請大家看黑板,……”(提醒大家注意聽)“同學們還有問題嗎?”……(培養學生質疑習慣)“請大家把目光聚集課本第×段”(培養學生仔細閱讀文本);②欣賞式補充式用語:“他說得很棒,我還有補充……”(欣賞別人的同時,發表自己的個性化見解)“我不同意你的說法,想給你糾正一下……”(發現問題,表達自己的見解)“你同意我的補充嗎?”(關注別人對自己發言的反應)
這些固定的夥伴互助用語一旦被學生掌握,就會內化為自己的財富,變成常規的行為。
3. 教師“夥伴互助”,有效推進研究過程。我們采取教師之間“夥伴互助”的形式,團隊共建,推進研究進程,並根據研究進展每周確立發展目標。課堂是最好的實踐陣地。所以,我們以上課為切入點,把課堂作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
聽:每周舉行“夥伴互助教育”課堂的教研活動,到參與實驗的班級聽課。
說:上課教師根據“夥伴互助教育”的形式及課文教學內容說說如何製定教學目標、每個教學環節中預期達成的目標及本堂課的不足之處。
評:大家根據本班實驗的實施情況,填寫《“夥伴互助教育”實踐研究記錄》,進行團隊交流。然後及時彙總本周實施取得的主要成效、不足之處,以及成功經驗。在交流中,在智慧火花的碰撞過程中,我們共享成功的做法,共同解決實驗中遇到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