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漫讀《別董大》 《塞下曲》(1 / 1)

漫讀《別董大》 《塞下曲》

課題研究

作者:郭學萍

別董大

【唐】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人生何處不相逢

盛唐詩人中,除李白、杜甫和王維、孟浩然之外,高適、岑參也是並稱的。兩人生活在同一時期,皆因邊塞詩而著名。他們的詩作筆力雄渾,氣勢奔放。岑參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高適的“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於董大,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師董庭蘭,因其在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稱“董大”。高適在寫此詩時,應在不得意的浪遊時期。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可見,他當時還處於“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

詩的前兩句,用白描的手法寫別前景物:落日、黃雲、狂風、飛雪,勾畫出一幅富有主觀情感的蒼涼之境。“曛”,意為天色昏黃。日暮黃昏,且又寒雪紛飛,於北風狂卷之時,唯見遙空斷雁。這是怎樣一種盛大的悲涼?以示對友人處境的深沉憂慮。

詩的後兩句,詩人筆鋒猛一回轉,寫出對好友的寬慰之語,慷慨悲壯,出自肺腑。兩人此時都處於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貧賤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詩人以其內心之悲,寫別離之壯,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深情濃鬱的一筆。我的朋友啊,不要為自己的前程憂愁,也不要擔心將來遇不到知音,普天之下,有誰不認識你呢?詩人一掃送別詩纏綿憂怨的老調,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又如此堅定不移。其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昭然可見。

董庭蘭在弦樂上有很深的造詣,而盛唐時卻是胡樂流行,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並不多。崔玨曾賦詩讚曰:“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席間詠琴客》)

有多少知己深情,令我們感動不已。

塞下曲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世間多少真豪傑

“大漠荒原”“號角鼓聲”“金戈鐵馬”“彎弓大刀”……這些都是英雄出場時的必備要素。而這些要素,在盧綸的《塞下曲》中,都將精彩呈現。

盧綸,“大曆十才子”之一,他的詩多為應和之作。而這一組《塞下曲》六首,卻寫得雄壯豪邁,氣勢非凡。“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是其二,引用了“飛將軍”李廣“射虎中石”的故事。而我現在要介紹的這一首,是其三,描寫邊塞的將士在一個沒有月亮、大雪紛飛的夜晚,追擊逃跑的敵軍的情景。

詩的前兩句,描寫的是一個寒冷的,沒有月亮的夜晚,到處都是一片漆黑,在夜幕和風雪的掩護下,狡猾的敵人打算悄悄溜走。他們的行蹤首先暴露給了已經棲息的大雁,這些大雁因為受到驚嚇而高高飛起。

詩的後兩句,描寫的是將軍發現了敵人的動向以後,決定親自帶著輕裝的騎士,在大雪紛飛之夜追擊殘敵。這時候,士兵們手中的弓箭和大刀上都落滿了雪花。刀劍和弓箭上的“冷光”,與雪花的“寒光”交相輝映,那種無可遏製的豪邁之氣躍然紙上。

詩人善於捕捉不被常人注意的細節,達到出其不意的表達效果。他不寫軍隊如何出擊,也不告訴你追上敵人沒有,他隻描繪一個準備追擊的場麵,就把當時的氣氛情緒有力地烘托出來。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並不是戰鬥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時刻。這個時刻,猶如箭在弦上,將發未發,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許覺得不夠滿足,因為沒有把追擊的結果作出交代。但惟其如此,才更能喚起讀者的想象,這就叫“言有盡而意無窮”。

有時,一首詩好勝過雄兵百萬。

(郭學萍,特級教師,南京市鼓樓區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