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上的“慢”與“快”
教學劄記
作者:蒯威
不知什麼時候,“慢”成了語文課堂新的節奏——“仔細讀一讀,再慢慢想想”“不要急,讀慢一些就更好了”“等他把話說完,好嗎”……的確,這樣的話語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體現了對每個學生的信任與期待,無論是上課的學生,還是聽課的教師,聽了心頭總會是暖暖的,甜甜的,洋溢著溫馨與感動。
隻是,當“慢”成為一種流行語,成為語文課堂新的時尚之後,聽起來卻別有一番滋味。前不久,聽了一位教師教學四上《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讀到“寺外,山風呼嘯”,月亮“移到了中天”,老師問:“為什麼課文結尾不寫人,而寫山風和月亮呢?”由於前文教學中,教師對環境描寫缺少必要的關注,教室裏一片靜寂。教師隻好說:“不著急,再想想。”好不容易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可以看得出,這裏特別荒涼。”教師似乎也有備而來:“再仔細讀一讀上下文,看看你有什麼發現?”教師沒有明確一定的方向,麵對一篇文章,學生隻能望文興歎。最後,教師隻好自問自答:“其實,這裏是環境描寫……”教師缺乏引導、點撥的功力,沒有及時把握學生發言中的有用信息,隻是一味說“慢慢想”“仔細讀一讀”,聽久了,無非是一種溫柔的”廢話“。
語文課上的“慢”,常常還表現為對學生學情的誤判,人為地降低教學的起點。一位教師在教學五上《推敲》一文時,導入新課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是用‘推’字還是‘敲’字呢?”這個問題,通過學生的預習自學,大概就能有所了解。所以,教師話音剛落,好幾個學生舉起了小手。這時,教師輕輕按了按,示意同學們把手放下,說:“不要急,把這個問題帶到課文中去讀一讀,想一想,一定會有更多新的發現。”學生隻得按照老師說的,回到課文中兜圈子,又是發生什麼事情,什麼樣的賈島、韓愈,最後才回到這個問題上。隻是答案無非還是韓愈所說的一段話,並沒有像老師說的“有新的發現”。這樣做忽視了學生的學情,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起點,所謂的“慢”,無非是一種拖遝的節奏,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也製約了學生思考的興趣、學習的熱情。
其實,“慢”是一種教育思想,是一種教學理念,而針對實際問題的時候,是“快”還是“慢”,則有具體的策略和操作方法。學習是快不得的,當然也不是隻要“慢”下來了,就一定是對的,一定是好的。隻要是在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的前提下,“快”或“慢”的節奏則完全取決於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情況。薛法根老師在教學四上《九色鹿》一課時,在學生整體感知過課文人物後,薛老師說:“課文有九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都對應著一幅美麗的圖畫,同學們一邊讀,一邊在自己的腦海裏想象,繪成九幅畫。”本以為老師怎麼也要選擇幾幅重點的圖畫,帶領學生品一品,畢竟這裏有太多值得品讀之處。沒想到在學生讀完之後,薛老師問道:“九幅畫中,有一幅出現的人物最多,情節最緊張,是哪一幅?”學生立刻把目光聚焦到第八幅圖畫,即課文的重點內容第8自然段。這樣的教學,直奔文本的核心內容,教學節奏不可謂不快。在具體學習課文時,薛老師要求學生來講一講這個故事,一個學生沒有領會老師的要求,讀起課文來。薛老師沒有讓學生繼續“錯”下去,而是果斷指出:“你這樣太像讀書了,沒有聽故事的感覺。”於是,當場示範講故事,學生也心領神會,講得有模有樣,“快”節奏的教學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真正意義上的“慢”,決不是教學時間的拉長,教學節奏的放緩,而是開掘學習的深度,是思維的深度開發。而在針對一些具體問題的時候,“快”節奏的教學常常也能活躍課堂氛圍,調動思維激情,有效突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語文教師要做到的就是,不讓課堂成為勻速前進的列車,而是要依據學情,在“慢”與“快”之間,找到行進的最佳速度。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