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波動帶給我們的啟示
隨筆
作者:幹露
情緒是一種動機,幫助我們為行動做好準備,它是自發的生理過程,並不受我們控製,我們可以通過無意識的身體表現,意識到我們的情緒,比如大笑。感受是對情緒的一種解釋。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感受,並會基於感受做出決定。
關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情緒,在這個意識的過程中,勢必會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感受。
一、 將針對習作內容的預習,變為關注情緒的提示
筆者一直堅持引導學生對教材習作內容進行預習。這一學期,筆者嚐試將一些心理學方麵的名人名言推薦給學生,由他們自己去揣摩,並在生活中收集事例,來嚐試驗證這些心理學說法的準確性。以下,是筆者和學生在這一學期共同思考的兩條心理學名人名言:
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塑造環境,而因此營造的環境又會對行為產生相應的影響。
——阿爾伯特·班杜拉
以我們班的班風“心存感恩,力聚成長”為例,“感恩”,就成為環境與行為之間相互影響的關鍵詞。
事件和情緒是一起被儲存進記憶的。
——高爾頓·鮑爾
當我們處在快樂的情緒狀態下,我們傾向於在記憶中存儲積極的東西;當我們處在不快樂的情緒狀態下,我們傾向於在記憶中存儲消極的東西。因為我們傾向於關注那些和我們的情緒狀態一致的信息。
二、 將無意識的情緒波動,變為有意識的感受梳理
一波三折的文章情節,會使人多一些懸念,產生閱讀興趣。我們不應教學生為了“一波三折”而自己虛構情節。關注情緒波動,其實是讓學生在動筆寫文章之前,在已有素材中進行選擇。一般情況下,情緒波動明顯的選材,更適合學生通過文字描述,傳遞豐富多彩的感受。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
雨天,負責分發班級雜誌的學生,好不容易從學校門房搬來兩期《七彩語文》。分發過程中,發現每一期雜誌放在最下麵的那本,都被雨水浸濕了。學生小呂是全班最愛看課外書的孩子,他主動拿了一本損壞的雜誌。小呂回到座位上,看見放在桌上的另一期雜誌是嶄新的,又用新雜誌換走了另一本損壞的雜誌。也就是說,兩期雜誌裏最破的,都被小呂領走了。
仔細分析,這件事中的情緒波動,有三條分支:
1. 主角:小呂。
2. 配角:負責分發雜誌的同學。
3. 群眾演員:旁觀的同學。
這樣的選材,不愁寫不出感受豐富的佳作。我們可以借助提綱,從學生小呂情緒波動的角度,梳理一下感受:“要有新雜誌了,興奮——負責發雜誌同學的糾結表情,恍然大悟——主動領取了破爛雜誌——看見桌上的另一期新雜誌,幹脆又換領了一本損壞雜誌,一個人包攬下麻煩事兒——書破了,閱讀依舊開心。”這麼粗線條的提綱,已經讓這篇習作豐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