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巧用插圖,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1 / 1)

巧用插圖,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

教學劄記

作者:鮑俊銀

一、 有利於學生語言表達的主動性

翻開小語教材中的課文,每篇課文中配有的精美插圖是編者殫精竭慮的結果,不僅符合學生對文字言語認知的規律,也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言語認知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當學生在預習一篇新的課文時,注意力多數是先放在插圖上,在插圖的欣賞中,不自覺地去揣摩插圖所表現的意思,從而喚醒對課文內容了解的欲望,使自己能主動參與到課文語言的閱讀和感知中。

二、 有利於學生語言表達的有序性

感悟課文的語言形式,習得語言表達的方法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重點,也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發現課文中語言訓練的生長點,同時,也要巧妙利用插圖,引導學生感悟課文中語言表達的形式和特點,習得課文語言表達的方法,為學生今後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奠定良好的基礎。

如《天安門廣場》一課中是這樣介紹的:“廣場北端是天安門……登上天安門城樓向南眺望,整個廣場盡收眼底。廣場中央矗立著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廣場南端是毛主席紀念堂。東西兩側,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巍峨壯麗的人民大會堂遙遙相對。”對於這段文字,學生從內容理解的角度上來看,並沒有什麼困難,但從作者言語表達的特點上來看,學生不太容易能體會到作者為什麼要從“北”到“南”,再到“東、西”這一順序來介紹,而為什麼不能先從“東西”開始倒過來進行介紹。為了引導學生弄清作者介紹的意圖,感受作者語言形式的特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帶領學生從插圖中找出作者介紹天安門廣場順序的秘密。通過對插圖的觀察,學生明白了介紹室外的建築要按照地圖的順序,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還要按照從室外主體建築到次要建築的順序進行介紹。通過對插圖的觀察,學生對介紹室外建築的語言形式得到了較好的感悟,習得了這類介紹方法。

三、 有利於學生語言表達的藝術性

在語文課上,學生不僅要感悟語言表達的特點,習得語言表達的方式,更重要還要能夠將感悟和習得的結果進行運用和實踐,最終形成自我的語言能力,這也是當前《語文課程標準》所積極倡導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能發現在教材中,其實擁有了大量有利於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插圖,如果能潛心地加以研究和運用,對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藝術性是大有裨益的。

如《石榴》一課,在描寫石榴樹結果一段文字中這樣描述:“熱鬧了好一陣的石榴花漸漸地謝了,樹上結出了一個個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光是青綠色,逐漸變得青中帶黃,黃中帶紅,最後變成一半兒紅,一半兒黃。熟透了的石榴高興笑了,有的笑得咧開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滿滿的子兒。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開綠黃色的葉子朝外張望,向人們報告著成熟的喜訊。……”這段文字對石榴樹結果時由“外”到“內”,由顏色到形態描寫得十分生動,是學生學習和實踐語言表達的極好範例。教學中,教師一方麵要緊扣這段內容中語言表達的方式,引導學生明白作者在描寫中,是按照果實結果的過程進行表達的;另一方麵要緊緊抓住課文中對這段文字所描繪的插圖,圖文對照,感受想象、擬人是作者描寫生動的重要原因。在習得了這樣的表達方式後,教師引導學生模仿這段文字的寫法,描寫桃子、桔子等結果時的顏色以及形態,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積累語言,內化習得的語言表達方法。

課文插圖是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一種很好的手段,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一座橋梁。作為課文中的插圖,我們應該認真地進行研讀,引導學生與插圖展開對話,合理、有效地運用插圖,讓插圖在學生語言學習中,發揮出最大的效應。

(作者單位:南京市浦口區柳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