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不可小看孩子的潛力(1 / 2)

俗話說:“孩子是自己的好。”父母往往覺得自己的孩子比較聰明、懂事,因此對自己的孩子多有讚賞。正因為如此,我們中國人又有一句古話:“母不嫌子醜。”別人看來不好看或不聰明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卻總是聰明可愛的。

可是總有少部分父母恰恰相反,他們不但不去真正地關愛、鼓勵自己的孩子,而是貶低孩子,甚至嫌棄孩子,不惜用負麵的評語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這是一種令人痛心的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樹立一個人的正麵的自我意象(selfimage)是形成孩子的正麵人格、良好行為的前提。毀壞孩子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是讓孩子走上歧路,成為敗家之子的重要原因。心理學研究認為,這種“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現象,其原因就是孩子長期受到這些話語的影響,就會在心理形成正麵或者負麵的自我意象,久而久之,就會固化成為他們的行為特點了。如果嫌棄孩子,他就可能因此自暴自棄,真的變成笨拙的孩子甚至壞孩子了。

例如,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聰明、漂亮。但是事實上這是很難的,世上哪有那麼十全十美的孩子,那麼十全十美的好事?另一方麵,如果孩子有些天生的缺陷,再加上淘氣不聽話,父母除了痛心以外,甚至會有厭惡之感。

前幾年的報紙曾經報道過一個中學生自殺的新聞:

那個自殺的孩子是一個中學學生,他天生比較遲鈍,但是性格倔強,而他的弟弟卻長得與他全然不同,大臉大眼,一副聰明相。兩人在一個學校讀書,哥哥原比弟弟高兩年級,後因功課一直學不好,三年內降了兩級與弟弟同班。也許正是由於他讀書讀不進去,長得又沒有弟弟好看,所以母親對他產生了厭煩的感覺。每次看到他作業總是錯誤滿篇,就會情不自禁地嘮叨起來:“我怎麼會生出你這麼一個又蠢又醜的笨蛋?我不知前世做了什麼孽。”

這個孩子雖然遲鈍,但是對這樣些話還是聽得懂的。他因此對自己前途完全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疼愛,他竟吃安眠藥自殺了。孩子死後,母親據說也十分傷心,但悔之晚矣!

我從前有一個鄰居,他有一個兒子是天生的高度近視,看什麼東西都要放在鼻子麵前才看得清。母親見了又氣又恨,有時就罵:“什麼東西都要拿到鼻子底下去聞,瞎子!”

本來孩子天生視力不好,自己就很痛苦,結果母親還要喊他瞎子,心中更是痛苦和自卑,因而常一個人躲在外麵痛哭。這樣當然對孩子身心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壞處。

父母沒有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的,正是這種心疼與憂慮使他們對孩子的某些缺陷更加感到無奈與怨恨,因而在生氣時,或孩子不聽話時,這種對上天不公的怨恨就發泄了出來。對於這種行為,我們做父母的人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它無意間對孩子心靈造成的傷害卻是無法彌補的。所以,對待有天生缺陷,包括生理缺陷的孩子,父母應該更加耐心和細心,使他們時時感到溫暖和幫助,並且克服和戰勝那些缺陷給生活和學習上所帶來的不利與不便。同時,父母為了鼓勵孩子奮鬥的勇氣和增強對生活的信心,還應該更加細心和熱情地去發現孩子的優點,發揮其長處。

一句話,父母絕不能嫌棄自己的孩子。

孩子生性有喜歡讀書的和不喜歡讀書的,有天生會讀書的和不會讀書的。但父母們總是喜歡用同一尺度去要求孩子,隻希望自己的孩子會讀書。如果有兩個孩子,則要求兩個孩子個個都會讀書。能夠這樣當然很好,而且這樣的孩子不是沒有。我就認識兩個教師,他們兩家都是兩個女兒,個個都會讀書,不要父母操心勞神,高中一畢業就都考上了自己選擇的大專院校。但是與同學院的其他教師的子女相比,他們這兩家的子女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不讀書的孩子,或者是隻有一個會讀書的,有一兩個不會讀書的。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小時候不讀書,將來又能幹什麼呢?父母總是要求孩子努力學習,哪怕他們自己當學生的時候屬於不喜歡讀書的那種。好好讀書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因而父母喜愛會讀書的孩子也是十分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