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早上,當爸爸媽媽要到公司上班的時候,4歲的鑫鑫問道:“為什麼爸爸媽媽要到公司去上班呢?”
“常見的回答”
鑫鑫媽回答:“爸爸媽媽要賺錢,給你買好吃的、好玩的呀。”
“專家分析”
孩子問這個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對父母的依戀情緒,不願意和父母分開。所以父母在回答孩子這個問題的時候,要理解孩子的情感需要。同時,也要從積極的方麵去引導孩子,讓孩子對工作有正確的看法。
常見的回答可能會讓孩子在這個問題上產生更多的疑問。比如說:“我不要你們買很多東西給我了,好吃的等我吃完了再買,好玩的我已經有了。”當然,上班賺錢養孩子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並不是唯一的原因。如果隻是這樣片麵回答很可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去上班都是因為孩子造成的,從而會使孩子產生自責心理。所以,父母首先要體會孩子的情感需求,進而把這個問題的理解往更高一個層次的積極的方向引導。
“消極的回答”
“我們要走了,你自己玩吧!”
“我們急著趕車,別說了!”
“合理的回答”
“你不想爸爸媽媽去上班是吧?我們也會很想你的。爸爸媽媽特別喜歡自己的工作呀,我們都喜歡到公司去上班。下班後爸爸媽媽就回來陪你玩!”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寶貝兒,爸爸媽媽也很舍不得離開你。可是如果爸爸不去上班,那些偷東西的壞蛋沒人抓,出來搗亂怎麼辦?媽媽的工作是幫助窮苦的人們,如果媽媽不去上班,那些人很可憐,沒飯吃、沒衣穿怎麼辦?”
快樂承諾型-“寶貝兒,你想要爸爸媽媽陪你玩是吧?等下班後,爸爸媽媽就立刻回來陪你玩捉迷藏的遊戲。”
溫情傳遞型-抱著孩子說:“寶貝兒,爸爸媽媽即使看不見你,在上班的時候也會想你!”
“溫馨提示”
孩子個性不同,能夠接受的話語也不一樣。父母可以根據自己以往的成功經驗,作出最能讓孩子接受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