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下雨時為什麼要打傘(1 / 1)

“情景再現”

周末,盡管天氣預報說今日有雨,但媽媽還是堅持承諾,帶著3歲的歡歡去動物園玩。走在路上,下雨了,媽媽早有準備,拿出傘來,撐起。歡歡仰著小腦袋問:“媽媽,為什麼要打傘啊?我不要打傘,我要看雨!”

“常見的回答”

歡歡媽媽回答:“不打傘就要生病,生病了就要吃藥、打針。”

“專家分析”

孩子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可能是不想這樣做,心裏麵有一點排斥的感覺,這樣的問題其實是在詢問作出禁令的原因。這時,應該和寶寶講講下雨為什麼要打傘的理由,而不能過於強硬地讓寶寶去接受,同時父母需要耐心地講道理,讓寶寶很願意去接受。

常見的回答直截了當地說出了最嚴重的結果,這對於孩子來說其實並不願接受,會令孩子感覺恐懼,可能還會因此而害怕下雨天,或者還會有這樣怪異的想法:打傘就不會生病了。

要注意:父母隨意的回答都可能給孩子以更多奇怪、錯誤的聯想。

“消極的回答”

“你這孩子怎麼什麼都要問,連這都不明白!”

“趕緊走了,雨下大了,以後媽媽再告訴你!”

“合理的回答”

“如果咱們不打傘,衣服就要被打濕了。如果衣服濕了,就有可能感冒!現在咱們打著傘,這樣就不會淋濕了,也不會感冒啦!”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寶貝兒,你看那位跑著的叔叔,他的衣服怎麼濕了呢?他為什麼又在著急的跑著呢?就是因為叔叔沒有打傘,他可能是忘記帶傘了,所以衣服濕了,而且,他還要跑著趕緊找地方避雨呢!”

循循善誘型-“寶貝兒,這是為了保護咱們的腦袋哦。瞧這雨多大啊,打在腦袋上會不舒服的,打把傘雨水就不會落在腦袋上啦!”

愛心傳遞型-抱著孩子說:“寶貝兒,你看下雨了,媽媽都要被淋濕了,你給媽媽打傘好嗎?”或者,“你看那位小姐姐沒有傘,咱們幫幫她,給她打傘吧!”

“溫馨提示”

可以在小事中逐漸培養孩子的愛心,隻有讓孩子學會疼愛他的親人,孩子才能去關愛別人,這一點真的很重要。當然,也可以為孩子做榜樣,去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雖然寶貝兒還很小,但在潛移默化之中一步步地教孩子學會怎麼與人交往,學會怎麼去愛,相信這絕不是太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