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吃飯的時間到了,三歲半的佳佳卻看著她麵前的米飯沉默不語。“怎麼啦,佳佳?”媽媽關切地問。“媽媽,我在想,為什麼米放到鍋裏就可以變成飯呢?”
“常見的回答”
“米煮熟就變成了飯嘛,這個也要問啊?”
“專家分析”
“生米煮成熟飯”,這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俗話,很容易理解,米拿去煮,就會變成飯。但這在孩子眼裏,卻是很奇怪的現象:硬硬的細細的米,在鍋裏煮過之後,就變成軟軟的、香香的飯啦!要尊重孩子的發現,讓孩子有更多的興趣發現更多的奇跡!
常見的回答容易挫傷孩子觀察世界的積極性,讓孩子不敢輕易在家長麵前提問,從而造成親子溝通的阻礙。
“消極的回答”
“米煮熟也不會變成黃金!你在呆想什麼呢?快吃飯!”
“吃飯時不許說話!”
“合理的回答”
“米煮熟之後就變成了好吃的飯,這是因為米在煮的過程中,吸收了水分和熱量。就像一個小朋友長大一樣,需要很多的營養,尤其是要多吃米飯和菜,多吃水果,這樣才能長得結結實實的!”
“舉一反三”
乘機誘導型-“寶貝兒,米粒在煮的時候,喝了很多水,還吸收了很多的熱量才會變成好吃的米飯。如果一個小朋友要長得結實強壯,是不是要多喝水、多吃飯菜呢?水果是不是也需要呢?”
樹立榜樣型-“寶貝兒,因為米是不挑食的好寶寶。給它水它就喝掉,給它熱量,他就吸收,所以它就變成了香噴噴的飯。寶寶是不是也要向米學習呢?”
溫情勸告型-抱著孩子說:“寶貝兒,米在那樣悶熱潮濕的環境還能讓自己變得香噴噴的,它是不是很厲害啊?那我們在悶熱潮濕的夏天可不可以說不吃飯,隻吃冰激淩呢?”
“溫馨提示”
孩子精靈古怪,所提問題是否讓你難以回答?沒有關係,隻要有提問,就是給你機會教育!家長可不能錯過這麼好的教育機會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