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雅雅是個老實內向的小朋友,她今年快5歲了。在幼兒園放學之後,雅雅的不少同學都去操場上玩滑滑梯,過繩索等遊戲,可是雅雅從來不去。因為第一次來幼兒園,雅雅在媽媽的鼓動下去過繩索,可是她一上去就不敢走,蹲在原地不敢動。媽媽隻好把雅雅抱下來。雅雅下來就哭了,對媽媽說:“我肯定過不去的對嗎?”
“常見的回答”
“怎麼會呢,雅雅是最勇敢的孩子呀!”
“專家分析”
自信就是信賴自己的能力,能力是自信的基礎。能力的基礎是經驗。讓孩子多做事,建立經驗,建立能力,增加孩子的自信。鼓勵孩子多用本身的能力,無論是思考還是行為,在種種事情上多肯定孩子做到的效果,孩子便能建立自信。
家長不要隻看到孩子的失敗,看不到孩子的成功;經常替孩子做他本來可以做的事;不要讓孩子去嚐試、突破;不要經常批評而很少嘉許。
“消極的回答”
“你真是膽小,連這個遊戲都怕。”
“你怎麼不聽話,讓你玩都不玩,一點都不乖!”
“合理的回答”
“寶貝兒,第一次上去,要是我也會很害怕的。你都蹲在上麵很久,比媽媽強多了!”
“舉一反三”
樹立自信型-“寶貝兒,你剛才在上麵是不是很害怕?可是你用手扶好,就沒有掉下來是不是?那就證明你可以抓得很牢,站得也很穩。我們先去玩其他的,好不好?”
快樂承諾型-“寶貝兒,你剛才已經努力了,如果能站起來往前走一步就更好了,我們可以以後再來嚐試,現在玩玩蕩秋千怎麼樣?”
示弱鼓勵型-抱著孩子說:“寶貝兒,剛才你可能有些緊張,不過要是媽媽這麼小的時候,肯定都嚇壞了,你比媽媽強多了!”
“溫馨提示”
家長平時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說話,讓孩子感到有他自己的地位,會使孩子更易產生責任感和自律。有事情多讓孩子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孩子的自信、自愛和自尊最容易培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