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今天爸爸媽媽帶3歲的豔豔出去散步。這一次她自己要求給爸爸媽媽帶路,把爸爸媽媽擋在她的身後,好吧,今天讓豔豔帶路!
出門後,她開始習慣性地帶著爸爸媽媽走到路的右邊,爸爸媽媽一邊跟著她,一邊注意後麵有沒有自行車過來,畢竟她還隻是3歲的小孩,走起路來有時還要東拐一下,西竄一下。快走到要過馬路的地方了,豔豔回過頭來問:“媽媽,這條黃色的小路是幹什麼用的。”媽媽告訴她這是盲道,無論是走路還是幹什麼,都不能占用盲道。豔豔很好奇:“媽媽,為什麼不能占用盲道呀?”
“常見的回答”
“盲道是給盲人走的路呀。”
“專家分析”
盲道是為盲人提供行路方便和安全的道路設施,盲道一般由兩類磚鋪就:一類是條形引導磚,引導盲人放心前行;一類是帶有圓點的提示磚,提示盲人前麵有障礙,該轉彎了。普通行人不能隨便在盲道上行走,更不能占用盲道。
“消極的回答”
“別說話,前麵有人占用了盲道,你這樣問,別人會打你的!”
“盲人才能走的道,當然不能占用啦!你真是個傻孩子!”
“合理的回答”
“盲道是專門為盲人行走鋪的路。如果我們都在盲道上行走,或者占用盲道,有盲人過來了,可是卻看不到路上有人或東西,會不會發生危險呢?所以盲道不能占用。”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盲道是給盲人使用的,如果我們占用了,會怎麼樣呢?”
反麵論證型-“寶貝兒,盲道是給盲人走的,我們都不是盲人,不可以走對不對?”
溫情傳遞型-“寶貝兒,盲道是專門為盲人鋪的!普通人是不能走的,更不能占用,以免給盲人帶來危險。”
“溫馨提示”
家長帶孩子出去逛街的時候,要始終如一地走人行道,不論是否趕時間;同時還要告訴孩子不能走盲道,以免給盲人造成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