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晨晨已經三歲四個月了,最近很喜歡看一個講貓和老鼠的動畫片,看到動畫片裏的貓總是不停地去抓老鼠,而老鼠總是能夠機敏地逃脫。晨晨很開心老鼠沒有被貓抓住吃掉,可是看到貓總是不放棄抓老鼠。晨晨就好奇地問媽媽:“貓為什麼喜歡抓老鼠呀?”
“常見的回答”
“貓不抓老鼠它吃什麼呀!”
“專家分析”
貓為什麼要抓老鼠,不少人都會認為貓抓老鼠隻是為了填飽肚子。可是研究表明,貓不能在自己的體內合成一種叫魚磺酸的氨基酸,如果長期缺乏魚磺酸,貓將漸漸喪失夜視能力。而老鼠肉中魚磺酸的含量比較高,所以貓要不斷地捕食老鼠,才能彌補體內魚磺酸的不足。當然現在很多貓糧裏已經有了這一成分,所以很多寵物貓都不吃老鼠了!
當孩子問到這個問題,你會怎麼回答他呢?是編個神話哄騙孩子,還是讓孩子不要問?既然家長也不一定知道貓抓老鼠的原因,那就不如如實告訴孩子真相,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讓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學會解答問題的方法。
“消極的回答”
“笨蛋,貓天生就是抓老鼠的!”
“看電視就看電視,問那些廢話幹嗎?”
“合理的回答”
“是呀,貓為什麼要抓老鼠呢?你希望貓去抓老鼠嗎?”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寶貝兒,你是怎麼想的呢?你想要貓抓老鼠嗎?”
開拓思維型-“寶貝兒,這個問題媽媽也不知道答案。你覺得貓為什麼要抓老鼠呢?貓如果不抓老鼠那它去幹嗎呢?”
溫情傳遞型-“寶貝兒,你認為貓如果不抓老鼠,它應該去做什麼呢?”
“溫馨提示”
當孩子對一個問題產生疑問而提出問題的時候,家長往往會忽視孩子問問題的真正原因,而是按照我們成人的邏輯進行回答。這樣當然不能讓孩子滿意,孩子就會不停地問問題,弄不好家長還會急:“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煩,問起來沒完沒了的!”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考慮孩子的心思,或者幹脆去問問孩子在想什麼,然後再給出答案,或許孩子那些難以回答的問題根本就不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