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3歲的甜甜看到媽媽在廚房刮除魚鱗,她歪著頭看了一會兒,問道:“媽媽,為什麼魚會長魚鱗呢?”
“常見的回答”
“魚本來就長著魚鱗呀。”
“專家分析”
要說清楚魚為什麼長鱗?這真是難以回答的問題,想要回答好還真是令人頭痛。根據科學原理來答複,對3歲的孩子而言,是不容易理解的。最好的方法是根據孩子的認知程度,利用身邊的事物來舉例回答。可以把魚鱗比喻成衣服,這是孩子很容易了解的說明方式。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思考的方式來回答問題。比如:“魚為什麼要長鱗呢?長鱗能有什麼用呢?”
最常見的回答,會讓孩子在這個問題上產生更多的疑問,進而不斷反問為什麼。或者認為父母不喜歡自己問問題,導致孩子關閉問問題之門。所以,父母首先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能夠經常表達他的好奇心。然後根據孩子的認知特點和理解能力來回答。也可以把這個問題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難題加以引導,幫助孩子順利改正一些小毛病。
“消極的回答”
“太髒了,快走開!”
“你知道吃魚就行了,問它長鱗幹嗎!”
“合理的回答”
“這就像我們穿衣服一樣,魚在水中會冷,所以要穿衣服。這樣的話,當它在海中遊玩時,如果碰到岩石,就不會受傷。”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魚為什麼要長鱗呢?是不是和我們穿衣服一樣呢?要是沒有魚鱗,它會不會冷呢?”
循循善誘型-“那是魚的衣服。魚長了魚鱗,就不會感冒。就像我們洗完澡,就要立刻穿衣服一樣,否則魚就會生病,要打針了。”
柔情讚賞型-“寶貝兒,你這個問題問得相當好!魚鱗是用來保護魚的身體不受傷害的,就像我們的鞋子會保護我們的腳板一樣。”
“溫馨提示”
按照孩子智力的發展程度,配合孩子容易理解的內容來回答孩子的問題,這是很見效的。對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要“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理解你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