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兔兔已經快6歲了,在家是個小皇帝,要什麼家人就會給什麼。隻要不是很貴重的東西,隻要他開口都給他。從最近開始,兔兔有小偷小摸的習慣,起初偷奶奶的錢,因為奶奶最疼他。後來開始偷爸爸媽媽的錢,兔兔爸爸很少管孩子,一聽說孩子偷東西就嚇唬說要打,其實也是嘴上說說而已。
今天,兔兔家來客人了,客人將隨身的背包放在客廳沙發上,就去廚房給兔兔媽媽幫忙了,兔兔趁機將客人錢包裏的1000多元錢全拿走了。客人到客廳拿手機打電話,發現錢不見了。兔兔媽知道是兔兔幹的,很生氣,嚴厲地對兔兔說不要偷別人的東西,兔兔理直氣壯地說:“我隻是拿了錢,有什麼大不了的?”
“常見的回答”
“我警告你,再拿別人的東西,我就沒收你所有的玩具!”
“沒經過同意就拿別人的東西,這樣做可不對,我不喜歡你了”。
“專家分析”
當父母不經意間發現孩子偷東西時,必定會擔心。其實,3~6歲的孩子,對“偷”是沒有概念的。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得到,這是孩子的一種本能。所以,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喜好的同時,要讓孩子理解自己並不是社會的唯一中心。一方麵不能溺愛孩子,給他所有他想要的東西;另一方麵,要幫助他看到真實的世界,獲取自己喜歡的東西的前提是,必須尊重他人的物品。
聰明的家長會在遊戲中,讓孩子扮演被別人拿走自己喜愛玩具的角色,切身體會自己的東西,不經過自己同意,被別人拿走的感覺。
碰到以上這種情況,我們建議父母發現孩子偷東西後,應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告訴孩子偷竊是不對的。
二是協助孩子歸還物品或賠錢。
三是不讓孩子因為這個行為而另有所獲,如父母刻意去買他偷的東西(許多父母以為買給他以後,孩子就不會去偷了)。
四是不要給孩子定性,避免過度說教,也不要讓孩子覺得從此他在你心中永遠是小偷。
五是讓孩子知道,偷東西的行為是永遠不被準許的。
當孩子已經為他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後,就不要再提起這件事了,給他一些自尊,以及重新開始的機會。
“消極的回答”
“不許偷東西,再偷我揍死你!”
“這麼小就學會偷東西,媽媽不愛你了!”
“馬上把東西還給客人,我答應給你買玩具,好不好?”
“合理的回答”
“媽媽很愛你,但是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你應該馬上歸還,並且向客人道歉。不經過別人同意拿走東西的行為是堅決不允許的。”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如果你最心愛的玩具別人偷偷拿走,你會怎麼樣呢?你是否希望別人先征求你的意見?”
溫情提醒型-“孩子,你知道我喜歡你什麼嗎?我喜歡你尊重別人,即使你特別喜歡的東西,也要經過別人同意。”
溫情傳遞型-“我很愛你,但是未經同意拿別人的東西是堅決不允許的!”
“溫馨提示”
對於孩子,他們還沒有行為判斷力。幫助他們去思考,去建立辨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