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從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從自己照顧自己開始提升注意力水平,怎樣科學管理時間,怎樣通過醫生幫助來解決問題,以及家長和老師如何給孩子創造注意力集中的環境,再到青少年如何自己采取措施拯救自己,通過翔實的案例深入淺出地加以說明,並在篇章結束處,提供了幾個供讀者參考的“實用技巧”。衷心地希望您在通讀本篇後,對於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有所感悟,對於提升注意力的能力有所提高。
對於注意力不集中問題,心理專家介紹,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治療方法,也沒有人做過係統的研究。但是,目前有一些醫院的心理治療師已經開始在采取認知能力訓練、腦電波分析治療、感覺統分訓練等方法來治療注意力不集中,具體效果如何還不好說。
而兒童多動症可以通過藥物治療,使用利他靈等中樞興奮劑來刺激中樞神經,其缺點是對藥物的依賴性比較強,一旦停藥就很有可能複發。
而對於孩子由於心理問題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家長應該首先幫助孩子打開心理的疙瘩,然後在此基礎上想辦法去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除了治療之外,青少年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改善注意力。相關資料顯示,在內外因素一起改善的情況下,注意力是可以提高的。
首先,調節自我心理,明確動機,了解所從事活動的重要性。活動有明確目標的時候,人就會比較專注,注意力也就會相對集中一些。
其次,調整作息時間,保持旺盛的精力去工作和學習。充足的精力是保持注意力的保證。
再次,改進方法,可通過積極互動來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最後,改善工作和學習的環境,尋找比較安靜、通風較好、光線充足的環境等。另外,對於上網或遊戲等成癮性造成的注意力下降情況,則要想辦法克服成癮性,擴大注意力範圍,以提高注意力。
除此之外,心理專家還指出,“咀嚼在提高注意力方麵也有較為明顯的作用”。這點很簡單,其實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出來,很多心情不佳的人一有壓力就喜歡吃東西,就是因為咀嚼的時候什麼都能忘卻。注意力在咀嚼的時候也會高度集中。首先,咀嚼會提高注意力,主要是持久性注意力。其次,咀嚼能提高記憶力。最後,咀嚼會降低負性情緒。而情緒的改善對注意力的改善很有幫助。
具體應該怎麼做,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情況,結合一些心理知識,製定出合理的策略來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家長要想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去改善孩子的注意力,首先,減少孩子對自己的依賴。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事自己負責。具體來說就是,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經常丟三落四,家長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丟了東西自己負責,書本落家裏了自己回來拿,忘帶鑰匙進不了家門的話站在門外麵等是應該的。家長不要經常為孩子善後,久而久之他就會產生依賴,因為孩子會想,反正丟三落四又不會帶來什麼後果。
其次,家長要在細節上注意培養孩子。讓孩子注意細節,養成細心的習慣,比如出門前檢查一下自己要帶的東西。房間內的物品要收拾整齊,等等,人常說細節決定成敗,性格決定命運,大大咧咧,對什麼都不細心的孩子早晚要吃虧的。
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為了培養注意力著想。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也有很多途徑,日常小事一點一滴的注意才是根本,沒有孩子會一下子突然學會自立。
為此,家長可以從培養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為自己製定合理作息製度,保持個人衛生,收拾房間,合理擺放學習用品,在自己出現問題的時候及時發現,心理有壓力的時候如何自我排解,在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時候應該采取什麼樣的策略,以及對自己的狀態進行自我調適等各個方麵著手。學會了這些,隻要不是出現病症,那麼孩子幾乎就可以自己應付自己的注意力問題了。比如說,心情不好導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時候就可以自己出去選擇合適自己的方式去放鬆下來。再比如,因為心理壓力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時候就可以主動去減壓。再比如,自己經常丟三落四的時候就會自己主動尋找解決的辦法,不至於讓這件事成為自己的負擔,等等。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孩子學會方法自己去提高自己,遠遠勝過家長盲目的外在的操心。
因此,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對孩子有著重要作用。這些生活習慣和能力的培養,都對孩子的注意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雖然有時候這些影響並不是直接的。
第一節 自己事自己做
時掃門前雪 勤揮案上塵,
從來獨住客 萬事不求人。
很多孩子都已經十幾歲了,自己的衣服、襪子、鞋子都不是自己洗的,而是媽媽洗的,甚至自己到22歲時都不是自己親手洗的,大部分都是靠自己的母親。
孩子在慢慢成長,再小的孩子也能承擔一定的小小的責任。給孩子一定的責任,這在成長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不但有益於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還能促使孩子全神貫注地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
不過,嚐試讓孩子承擔責任,有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交給他的任務應該是他力所能及的。他一旦完成了任務,即使完成得不理想,家長也要給予承認和表揚。這樣對培養孩子繼續做事的積極性有很大幫助。
第二,孩子首要的任務是學習,因此,家長可以嚐試在學習方麵慢慢放開手腳,讓孩子去把握自己的事情。因此,家長注意要避免養成孩子要求陪讀的習慣。學習應該是孩子獨自去麵對的事情。家長隻需要在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即可。這樣做一方麵是為了避免家長時斷時續的語言和行為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麵也為了避免孩子對家長產生依賴。
第三,家長不要過於關心,以致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會兒問孩子渴不渴,一會兒問孩子餓不餓,一會兒又問累不累,一會兒又問寫了多少,一會兒再跑去問問難不難,再過一會兒又跑過去關照要保持距離、注意保護眼睛,一會兒又給孩子拿來一件衣服說別受涼了。如此這般,既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又弄得孩子心煩意亂,哪裏還能專心學習呢?
第四,要提高孩子的責任心和感恩意識。這也是培養責任感的一種方式。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了自己,是自己的事情,受益的也是孩子自己,所以必須有責任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什麼都包辦。家長也需要讓孩子明白,父母做的一切很辛苦,讓責任心和感恩心成為學習的欲望。有了動力,就能專心學習。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孩子的注意力培養有什麼用?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責任感,培養孩子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讓孩子能夠在遇到挫折時努力,在出錯的時候承擔責任,也因此,做事的時候要小心謹慎,不推卸責任。
孩子如果能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他就會有一種責任意識。注意力方麵的很多問題也會跟著解決。比如說,孩子經常丟三落四、粗心大意,如果你能堅持讓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他沒了依靠,丟了東西得自己找回,找不回就沒有了。鑰匙丟了就讓他等一會兒,去上學書包忘帶了自己回家拿,遲到了自己受老師責罰,等等,為什麼很多粗心大意的人都說丟一件東西自己的記憶就會在一段時間內記住事?因為要承擔後果。後果比較嚴重,他就會記著點。
比如有個家長就這樣教育孩子:一天,5歲的小朋友回家告訴媽媽滑板玩丟了,讓媽媽再給買一個,孩子還有理有據地說:某某的滑板丟了,他媽媽就重新給買了一個。媽媽問他在哪裏丟的,他說不知道。不知道落在哪裏了。媽媽就說好好回憶回憶,為什麼會丟,可能丟在哪裏了。想不清楚就不能買新的。這樣的方式就遠比簡單地再去給孩子買一個新的效果要好得多,下次再帶著玩具出去,孩子就會自己操心,不會隨手亂扔,不管不問了。
要怎樣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辦法之一就是,強迫他集中,讓他為自己的行為付出點代價,出錯的時候讓他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而不是家長幫忙處理“後事”,讓他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要幹的事情上來。
第二節 作息有規律
現在,很多家長是孩子的秘書,走路幫收拾東西拎著,吃飯幫安排好營養,睡覺幫安排好時間,行程也給規劃好:“該寫作業了”、“到練琴時間了”、“該洗澡了”、“該上床睡覺了”。每天,很多人家裏,常常能聽到家長這樣一遍一遍地提醒孩子、催促孩子,其結果是孩子回了家下了課,沒有老師家長的指示就不知道要幹什麼了。有了空餘時間,孩子就茫然失措,不知道要幹什麼。孩子很難有時間觀念。因此,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時間的主人,你就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讓他自己去決定什麼時間幹什麼事。
為此,要讓孩子為自己每天的學習和生活訂個計劃,計劃好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清清楚楚地寫下來,並家長協助監督完成情況。當然,對於年齡小一些的孩子,家長可以在孩子製訂計劃的時候給孩子一些建議,並和孩子討論計劃的可行性。
在安排作息時間的時候注意要合理安排作息,該休息就要休息,有張有弛。要摸清各種活動的規律和特點,然後根據活動性質來定時間。
另外,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宜太長。研究表明,大班末期的孩子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最長也不超過15分鍾,而一般情況下隻是10分鍾。父母應該了解,注意力持續時間的長短與孩子年齡有關。在有興趣的情況下,5~10歲孩子最長可以集中注意力20分鍾,而大一些的比如10~12歲孩子可以最長保持25分鍾,隻有12歲以上的孩子以及成人在意誌的控製下可以保持大概30分鍾。因此,如果想讓幾歲的孩子持續一個小時做作業是不科學的。因此,家長在安排孩子的活動時,應當注意調整時間,切忌一天到晚強迫孩子坐著一動不動。
在安排好作息製度之後,家長就要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有些父母因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在孩子身邊“站崗”,這不是有效的辦法,一方麵,可能家長的在場反而影響孩子的注意,另一方麵,這樣長期下去會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你在他就好好表現,家長一走他就開始懶散。應給孩子設置一個合理的時間範圍,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
規定時間沒有完成立即停止。有些孩子寫作業拖延時間拖成習慣了,每天都要到晚上十點才能完成作業,減少了睡眠時間,導致第二天上課沒有精神,降低了學習效率。周而複始,造成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覺得可以給孩子確定一個作業完成的最後時間。如果到了一定時間仍然寫不完就不讓孩子再寫了。這一方麵是告訴他不要拖拉,另一方麵也告訴他拖拉的話是要自己負責的。作業沒有完成,會受到老師的批評。以後,孩子就會抓緊時間完成了。這是個狠招,家長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定,不能多次使用,隻能在關鍵時用上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