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控製自身情緒
教育孩子是一項特殊的工作,它麵對的是有思想,有個性,但思想和個性又不成熟的孩子。當發現孩子身上有問題的時候,家長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或大發雷霆,或諷刺抱怨,或傷心歎氣。這些情緒對解決問題有幫助嗎?家長可以回顧一下過去的經曆,事實會向我們證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這些情緒除了壞事之外沒什麼用處。
關於控製自己的情緒有這麼一個故事。德國軍隊曾有過一條紀律:當內部發生衝突時,當天誰也不許談這件事,等到了第二天再說。早晨起來,人的火氣就小多了,頭腦冷靜了,也許就會有冷靜處理的辦法。
因此,建議父母教育孩子首先控製自己的情緒,因為忙人無計,怒人無智。怒氣衝衝之下,總是做出一些無法計量後果的事情來。
父母在情緒激動或憤怒時教訓孩子,可能對孩子語言不理智,或容易采取過於強烈的懲罰,這樣,刺激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不能看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之處,更不想在將來糾正自己的錯誤,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這根本達不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情緒化的弊端在於家長錯誤的“子女觀”,認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養,自己想怎樣就可以怎樣,沒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這個生命在成年之前,需要仰賴父母養育,但絕不是父母生命的附庸。
放縱自己情緒是把自己鬱積心底的不良情緒在教育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毫無理智地發泄出來,孩子的心靈成了大人不良情緒的容器,這種隨意發泄一旦成為一種習慣,家庭教育變得更隨意,孩子會深受其害。
在廣州市青少年心理危機幹預中心14日舉行的“考試焦慮及應對策略”暑期青少年心理健康講座中,到場聽課的竟然80%都是家長。調查發現目前家長對考試的焦慮遠遠超過了子女本身。專家表示,孩子對考試產生恐懼感是正常的;父母麵對孩子的考試如臨大敵、過分焦慮易對孩子產生負麵影響。
一位母親訴苦說,兒子讀高一,高一的物理和數學難度加大了,但是孩子倒也能輕鬆應付。課下的時候總是做得很好,老師也評價很好。可是這兩門的考試孩子卻從來沒有考好過,一到考物理、數學的時候就腦袋“發蒙”,很簡單的題目都想不起來,發揮不出正常的水平。這位家長進一步反映,每次孩子快要考試的時候家長就十分地緊張,孩子的母親甚至幾天前就開始整夜整夜睡不著覺,甚至頭發也大把大把地脫落。
心理醫師表示,調查發現,當前家長對考試的焦慮遠遠超過了子女對考試的焦慮。而這些,反過來嚴重地影響孩子的情緒,使一些原本不焦慮的孩子也變得緊張不安。
其實,在我國,對很多人來說,考試承載著太多意識和潛意識的心理過程,麵對考試,產生焦慮絕對是自然的,沒有焦慮則是不可能的。正常的考試恐懼都來自一些確切的、現實的內容,比如家長要求太高,老師方法異常,複習材料太多,時間不夠,智力不夠,生病或情緒欠佳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正常的考試恐懼。考試本身就可以引起恐懼,加上社會賦予考試的意義太多,導致恐懼的增加,可以說,對考試的恐懼是合理的,這意味著在考試中有恐懼感並且把它們表現出來是被允許的。
父母別把自身問題投影給孩子。麵對孩子對考試的恐懼和焦慮,家長要做的就是積極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無條件積極地關注以及溫暖地接納,幫助孩子提高識別和表達焦慮感受的能力。
但現在出現的情況就恰恰相反,父母自己承受焦慮的能力欠缺,焦慮超過了孩子。孩子因為父母的不停督促和嘮叨,反而變得信心不足,一到考試就如臨大敵,導致考試失利,適得其反。下一次的時候就會更加緊張,緊張就成了習慣,一種改不掉的惡性循環。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個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個星期就從焦慮中走了出來,但他的母親卻一直情緒消沉,焦慮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孩子。這跟孩子正常的考試恐懼相比就顯得不正常了。
其實,考試焦慮的問題焦點往往不在考試本身,而在於家庭關係,父母的情緒對孩子考試的影響極大。心理醫師說“如果家長把孩子的價值定位在考試分數上,從小就給他灌輸成績第一的觀念,對孩子身心成長都會造成負麵的影響。”吳誌雄建議父母別把太多自身的問題“投影”給孩子,要正確看待考試焦慮,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水平。
第五節 學會讚揚孩子
很多時候,在潛意識中,一個人被別人下某種結論,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簽。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自己就會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即使有時候不是這樣想的,他們會使好的更好,壞的表現更壞。
小強注意力老是無法集中,做事總是丟三落四,常被媽媽罵為笨孩子,時間長了小強開始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慢慢地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有點自暴自棄,小強心理總是這樣想:我是媽媽眼裏的笨孩子,無論我怎樣努力都是沒用的。要知道人的一個普遍心理是:“他已經認為我不行了,我再表現他還是覺得我不行,自己還表現什麼呀?”
可是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簽後而引起的,所以稱之為“標簽效應”。標簽效應的背後,是人的自信心不足,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辨別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夠強,接受暗示的可能性就十分大。
生活中,孩子做事情磨蹭的時候,很多家長喜歡不停地喊,不停地催促。結果感覺是越催促,孩子的動作越慢,家長就更生氣!應該反過來,隨時觀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現,及時發現孩子快的一麵,強化孩子快的時候,孩子一旦速度快了,馬上表揚。多找孩子快的時候表揚,孩子慢的時候,裝作看不見,故意淡化它,讓孩子自己不斷地意識。
通過表揚還可以培養孩子提高專心的能力。主要可以通過讓孩子嚐甜頭、願景鼓勵、獎勵措施等方式來增添興趣,從而提高專心度。比如,當孩子按時完成了作業,家長不但要從言語上加以表揚,還可以輔助一些別的獎勵。同時,還可以為孩子設定一個假想的競爭對手,提醒他“誰每天晚上隻需花一個小時就能完成作業,還有時間看動畫片什麼的”。
養成了表揚的習慣,打造一種表揚的氛圍,會使環境充滿相互間的欣賞和趨向完美的激勵。我們何樂而不為呢!表揚的關鍵點,在於“由衷”,從心而發,表揚起來也就坦蕩起來,切乎實際而不肉麻,達到了關愛與激勵的效果。
總之,隻要孩子有一點進步,立即給予讚美鼓勵,不要對他(她)心灰意冷或怒加斥責,孩子在輕鬆的學習氣氛下易集中注意力,學習效果也好。
在讚美的反麵有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方麵,那就是即使家長不習慣讚美孩子,也要注意避免過度否定孩子。
在談到提高孩子注意力的時候,一些專家學者常常提到要培養孩子對提高專心素質的自信。其實,如何培養這種自信呢?自信往往通過多肯定、多鼓勵來達到。多一些正麵暗示,盡量避免負麵暗示。例如,家長說“我們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我們孩子總是不專心”,孩子自己說(或認為)“我不專心”、“我無法專心”等,都非常不利於自信的培養。多鼓勵孩子,給孩子減少壓力。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和肯定,讓他學會堅持。不要因為他不會數數、不會彈琴就把他說成“笨小孩”,不給孩子壓力,讓他輕鬆成長。
要想做到這一點,父母有幾件事要做。對於子女自己要做的事,父母不要先做,要進行指導,應該理解孩子的心情。即使孩子對一件事集中不起來,與其說“就連這點兒都還沒做完嗎”,倒不如說一句“已經做這麼多啦”,從而使孩子的緊張情緒緩和下來,使孩子成為注意力強的孩子。
即使學習差的孩子,絕大部分不是智力原因,往往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麵出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相信孩子,鼓勵孩子,幫助孩子,是父母的明智選擇。當然,這也是教師的明智選擇。
第六節 避免不良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對於孩子來說,由於他們的心智並未成熟,所以,心理暗示對他們的影響更大。
關於心理暗示有這樣一個故事:英國著名網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小的時候跟著媽媽去看牙醫,當時的她以為一會兒媽媽就可以帶她回家了。但是牙病是會引發心髒病的。可能她的媽媽之前沒有檢查出來存在這種隱憂,結果她的媽媽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術椅上!於是親眼目睹這一切的小女孩終身便伴隨著一個巨大的陰影。這個陰影一直跟隨她40年,以致她即使是牙痛的時候也不敢看牙醫。後來,她實在被牙病折磨得受不了了,在家人的極力相勸之下,才把牙醫請來家裏給她診治,誰知,當醫生在一旁整理器械準備手術的時候,卻發現吉姆已經斷了氣。
由此可見,對於教育孩子來說,負麵的心理暗示可能會有多大的影響。你天天告訴孩子他的注意力不集中,那麼他的注意力就沒法集中。青少年正處於心理迅速發展時期,情緒不穩定,缺乏經驗和判斷能力,容易接受暗示,特別是父母的暗示。家長要利用孩子這一特點,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暗示,避免消極暗示的不良作用。不要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一旦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那就是希望他永遠與失敗為伍!
先看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姓張的女士在谘詢中稱,她的兒子今年7歲,在上孩子園時老師總說孩子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她就屢次對孩子進行直截了當的批評,結果有一天,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出了點差錯,很不以為然地說:我本來注意力就是不集中嘛,我就是這個樣子,你又不是不知道。孩子屢屢拿這個當做錯事的借口時,她才覺得不對勁。作為家長心裏特別著急,不知道該怎麼教育或引導自己的小孩。
對於張女士的谘詢,心理專家表示,盡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麵說他注意力不集中,經常這樣說的話,孩子甚至會想:反正我注意力就是不集中了,我就是這樣子的。這樣就會越來越糟糕。要鼓勵他,哪怕他一節課隻集中了兩分鍾,也是進步;不要當著孩子的麵說老師怎麼批評他了,如果他的老師真的批評他了也不要告訴他,就說老師表揚了他,給他一點自信。
不良的心理暗示不僅會對人體的血液神經等產生不良影響,對人體的髒器,感覺也會產生不良影響。我還看過更多的諸如此類的例子,但在此不一一枚舉。我更希望通過這些案例,能使大家有所啟迪,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成了自己或者他人不良意念和想法的傀儡。
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強大的,有時它會使人絕處逢生,有時又會使人功敗垂成。消極的暗示會使人在關鍵的時候退縮不前,從而對一件事的成敗起決定作用。這件事本身又會產生更加消極的作用。莎士比亞說過“一個人往往因為遇事畏縮的緣故而失去了成功的機會!”畏縮的原因就在於存在著不良的自我暗示。因此,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訓練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的能力,注意控製並消除一些消極的心理暗示,並且教育孩子怎麼樣避免別人加給自己的消極暗示,讓孩子成為一個不容易接受暗示的人。在遭遇孩子注意力問題時,我們應該引導孩子自己對自己說“我的注意力很集中,我能集中”、“我能行”、“我能做好”,等等。
因此,作為父母要注意講話的方式,對孩子要多給予肯定,鼓勵,不要說孩子“笨”、“沒出息”、“注意力不能集中”,也不要在旁人麵前提及孩子的短處。對孩子存在的問題,要耐心地尋找原因,注意方法。盡量減少那些無意中產生的消極暗示。同時,可以利用積極暗示來教育孩子,在不同的時間、場合,通過含蓄的手勢、表情、語言等向孩子發出積極的暗示信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第七節 簡短清晰發指令
簡短清晰地發出指令很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很簡單。一句話,你重複一遍,再重複一遍,孩子潛意識裏就會不集中注意力,因為沒有集中注意力來聽的必要,反正你會再囉唆好幾遍。而且,囉裏囉唆本身就會使人分散注意力,因為有效的信息太少。聽了半天你還沒有講到要緊的地方,注意力難免分散。
莉莉媽喜歡嘮叨,一件小事常常會嘮叨起來沒完。莉莉媽的這個習慣卻苦了莉莉。學校裏老師講課隻講一遍,可是莉莉已經習慣了媽媽一件事情的反複重複,現在隻聽一遍,莉莉根本記不住老師講課的重點。而越是記不住就越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課,這樣沒過多久,莉莉就成了班級的落後生。事實上,莉莉的無法專注與媽媽的過分叮嚀有很大的關係,要想培養孩子專注的注意力,平時給予孩子簡短清晰的指令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平時家長對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注意幾點。第一,對孩子講話不要過多重複。有的父母對孩子不放心,一件事要反複講幾遍,這樣孩子就習慣於一件事要反複聽好幾遍才能弄清。當老師隻講一遍時,他似乎沒聽見或沒聽清,但是老師可不會在課堂上為照顧一個人的壞毛病而重複一遍又一遍。這樣聽課常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的講課內容,也就談不上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因此,父母對孩子交代事情隻講一遍,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一種方法。
第二,家長向孩子提出活動目的和要求時,應當注意要求一定要具體,要有明確的指向性。籠統模糊的要求對於孩子維持注意並沒有太多的積極作用,因為孩子判斷能力有限,他往往並不明白應當如何去關注,什麼時候去關注以及去關注什麼。比如,家長教孩子觀察樹苗的生長,如果家長僅僅說“你要注意它的變化”,孩子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方方麵麵很多,要從哪裏去觀察?從而失去對觀察的興趣,不能持久注意。這時就要求家長能明確地提出具體要求,將孩子的注意指向具體的某物。所以,如果家長能說出“有沒有長出綠色的葉子”,或“看一看它的葉子有什麼變化”,效果會更好一些。
第三,家長指導孩子學習或從事其他活動時,應該給孩子清晰的語氣指令,以激發其集中注意力。
第四,給孩子發出指令時,要確定孩子是在注意聽你的話。說話時一定要跟孩子有目光的接觸,必要的話,輕輕地把孩子的臉轉向你,以保證你發出指令時他在看、在聽。在發出指令之前盡量減少能分心的事情。這是父母們常做不好的,他們常常試圖在開著電視、音響或玩電子遊戲時給出指令。當屋子裏還有其他更有趣的事情時,不要指望孩子會去注意父母在說什麼。在發出指令之前,你自己或是讓孩子去把這些讓人分心的東西關掉。讓孩子重複你的指令。不必每次都這麼做,但你如果不能確定孩子聽到或理解了你的指令時,可以重複指令。另外,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讓他們重複指令的內容,以明確孩子已經理解了,以增加他們完成任務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