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師長作用不可小覷(1 / 3)

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學校和家裏,他們自我獨立性的培養需要時間,特別是對小孩子來說,要完全靠意誌來控製自己的行為,要自己來排除幹擾顯然不太可能,這也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在孩子未成年的階段盡可能地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進行必要的指引。

老師和家長不要做不利於孩子注意力集中的事情,要注意環境的創造。家長不要過多地幹擾孩子的學習,以免給孩子帶來幹擾和壓力,對於小孩子而言,家長還有責任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讓孩子能夠安心地學習。在家裏看電視的時候不要讓孩子一邊寫作業一邊看電視,或者一邊玩玩具一邊寫作業。家長也不能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大聲喧嘩嚷嚷等。

而老師要做的也有很多,比如,教室要布置得簡潔明快,不要花裏胡哨,這樣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學校裏教師還要注意自己的儀表,比如,老師上課時不能穿戴惹眼的首飾以免分散孩子注意力。像明亮耀眼的耳環、項鏈,奇怪的發式和服飾等,這都會讓孩子在上課的時候把注意力從黑板上和講授的內容那裏轉移到這些東西上去。

另外,在課堂上,老師還要注意方法。通過一定的手段來促進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比如,提問,用聲音和語言進行提示,用一定的壓力來迫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及時地加以解決,以免心理問題分散注意力。還有,針對有多動傾向的孩子,老師不要歧視,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問題,而不是漠視和厭惡,等等。要做的很多,這也就是為人師的責任吧。

除了這些之外,家長和教師還要注意不要給孩子負麵的心理暗示。比如,不斷地向孩子重複他是一個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諸如此類的話,時間長了就會使孩子產生這樣一種心理定式:我是個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是個有缺陷的孩子等,不但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反而使事情更加糟糕。

第一節 培養精細動作

孩子的心智發展與生活能力,來源於手的探索與實踐,精細的動作與孩子有效地控製身體、有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關係密切。因此訓練手部精細動作非常重要。

家長要培養孩子的精細動作,可以從嬰兒時期開始。比如3個月齡的孩子,緊握的雙拳開始舒展,開始關注雙手,有時放進嘴裏啃咬。接著開始使用手指,在眼睛的引導下伸手去夠東西。家長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對這些動作進行引導,那麼效果會更好。比如給孩子的手腕部分戴手鐲,會使孩子更加關注手部,床頭緩慢轉動的玩具掛件會促使孩子去抓握,色彩明亮的發聲塑料玩具,也會吸引孩子手指運動。實際上,這些也是老一代人們經常做來用於培養孩子的抓握能力的。這種方法最常見。

到了孩子半歲多到一歲的時候,是熟練運用雙手的階段,視覺變得敏銳,看到東西能夠眼疾手快地抓在手裏。在這個階段,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的小手做各種動作,還要注意左右手的互相協調和手眼協調能力。

到了一歲多兩歲的時候,是孩子精細動作的重要形成階段,家長應該注意這個階段。可以設計多種道具,讓孩子充分利用手指做各種運動。比如拿東西穿過洞,翻書、揀出豆子,用紙疊東西……由“手巧”促進“心靈”。

兩三歲的時候,孩子的能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做一些更加複雜的動作。

這一時期,孩子小手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有了長足的發展,並且有了行為的目的性,為了一個目標會堅持做很多種嚐試,如為了打開一個紙盒子他會嚐試各種辦法,如果他無意中用摳的辦法打開了紙盒的開口,還會試圖合上並再次嚐試。或者玩積木壘高時希望在一個三角形積木的尖頂上再放一塊方形積木,嚐試多次後不能成功,最後發現三角形積木隻適合放在最上麵。像這樣的,孩子的“有想法”的嚐試越來越多。因此,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有任務需要解決的小玩具,讓寶寶在玩的過程中積極探索。

比如大大小小的(摔不破的)瓶瓶罐罐、紙箱、紙盒都會引起孩子的好奇。這個時候的孩子特別喜歡把各種小東西放到大的容器裏,大大小小的盒子正好可以滿足孩子的這種遊戲需要。還可以同時提供一些安全的可以裝到紙盒裏的小玩具,讓寶寶玩放進去拿出來的遊戲。還可以讓孩子嚐試玩積木搭建築、做拚圖遊戲、畫畫等,讓孩子享受於自己的手工勞動,並深刻體會到勞動創造的價值。

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需要一點一點培養。再說如果他對這些遊戲不感興趣,自然也就玩的時間比較短了。無論培養寶寶什麼樣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家長和他一起玩。

另外,孩子的喜好各不相同,因此,媽媽要經常觀察他,根據他的喜好來設定遊戲。除了剛才提到的遊戲之外,家長完全可以運用自己的聯想,用身邊的一些東西,運用不同的“教具”多樣化地促進寶寶精細動作的發育。有條件的也可以買專門的教具來進行教育。市麵上賣的專門的教具很多。但是不見得貴的就是好的,有時候我們身邊的簡單的物件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就看家長如何應用了。

第二節 一次隻做一件事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曆:我們正在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情,突然電話鈴響了、同學邀請出去玩、朋友發來電子郵件、孩子開始哭了、單位有事了……於是我們不得不被迫中斷進行中的事情。這樣來回折騰幾個回合,很可能連一件事情都沒完成,甚至還會因為不斷地被打擾而忘了剛才手頭正在做的事,剛剛理清的思路也因此不能再繼續深入下去。我們的孩子也從小就麵臨著我們的處境,雖然我們麵對的問題不一樣。

也許下麵這個故事對我們會有一定的啟發。

紐約中央車站的問詢處可能是世界上人流最多,最緊張的地方。每天那裏都是人潮洶湧,隊伍長長,人人都焦急萬分,爭著詢問自己的問題,都希望能夠立即得到答案。問詢處的服務人員要應付各個人,要了解任何一個不同的地方和各個人的不同口音。工作的緊張與壓力可想而知。可是有這麼一位優秀的服務人員,他從來沒有遭遇過投訴,被評為優秀服務人員,而且他任何情況下都看起來顯得那麼輕鬆自如、鎮定自若。為什麼啊?

這是因為,每一次,他隻聽一位旅客說話,其他任何人他都不理。回答完這個人的問題,他就立即轉向另一個人,哪怕剛才的人沒聽清再轉回來,他也不會再理他。

因此當有人請教那位服務人員如何能出色地完成這樣的工作的時候,那個人這樣回答“我並沒有和很多人打交道,我每一次隻和一位旅客打交道。忙完一位,才換下一位。”

看完這個故事,你也許就明白,為什麼要引導孩子一次隻做一件事。孩子一次隻做一件事,避免事多而影響孩子集中注意力。

有著名企業家曾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就“每次隻做一件事”發表文章,在這篇文章裏,他以自己豐富的經曆非常肯定地指出“我還沒有碰到過哪位經理人可以同時處理兩個以上的任務,並且仍然保持高效。一次隻做一件事,才能保持最大程度的高效。”

“一次隻做一件事”就可以避免因為其他的事情不斷打擾而降低自己的效率。很多時候看似同時幹兩件事可以提高做事速度,但是正像中國的一句古話所說:欲速則不達。事情可能是都做完了,但是每件事情都做得不好,這有什麼用呢?

因此,一次隻做一件事,是解決因為工作不斷被迫中斷而變得效率低下問題的良藥。因為集中注意力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即時目標,注意正在發生的事情;二是注意力的強度,因為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於單一事情上,也就有了密集度!我們趴在一塊玻璃上的時候可能它不會破,因為壓強分散,每一小塊承受的壓力不大,但是如果我們站在上麵,很可能它就會破裂,因為我們所有的重量都集中在腳掌這麼大的麵積上。這跟激光的原理也是一樣的。電腦也一樣,腦子裏塞滿太多信息會導致阻礙思考,就像電腦的RAM塞滿了處理命令,會導致運行緩慢甚至死機一樣。

思考最大的敵人就是混亂。不要將心力分散在太多的事情上,那樣會降低效率徒增煩惱。

為了讓你的大腦一次隻想一件事,你需要清除一切分散注意力、產生壓力的想法,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主要專注的事情上,讓你的思維完全地進入當前的工作狀態。

你需要把你想做的事情想象成一大排抽屜中的一個小抽屜而不是一排抽屜。你的工作隻是一次拉開一個抽屜並滿意地完成抽屜內的工作,然後推回抽屜,並不再想它。

你還需要了解每一項任務你所承擔的責任,了解你自己的極限。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掌控你自己,你就會效率低下,而且得不到工作的快樂。

如果我們能夠將身體與心智的能量鍥而不舍地運用在同一個問題上而不厭倦,就是專注!專注能讓你在做事的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不受外界幹擾,從而極大地提高做事的效率。

要求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情。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在某一時間內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對於家庭作業,父母要幫他安排一下,做完一門功課可以休息一會兒,不要讓孩子太疲勞。

一次隻做一件事。把玩具存放在帶蓋的盒子裏。一次隻給他一件玩具。如果孩子在畫畫或在讀書,你要關上收音機或電視。多重的刺激會使他不能精神專注。

第三節 培養學習興趣

興趣對人的注意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對於做任何事都是如此。美國著名的教練員羅倫·西格拉夫就通過培養隊員興趣的方法來訓練自己的隊員。在平時的訓練中,他首先要培養運動員對籃球強烈的興趣,來自內部的動機更能使人全神貫注,對籃球愛得入迷,會使訓練收到特殊的效果,會使隊員在比賽中忘掉環境,忘掉對手,忘掉自己,不去想比賽的勝負,而把注意力放在進行的比賽上。

孩子學習,首先要讓孩子對所學習的感興趣,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了學習興趣,他們就會主動、自覺地學習,在課堂上可以設計豐富多彩的遊戲,讓小孩子饒有興趣地在遊戲中認識世界,並在其中吸取所必需的種種經驗,通過遊戲不僅使孩子在遊戲中產生競爭感,激發孩子樂於參與意識,而且還可以使孩子“玩”得情緒高漲,活躍課堂氣氛,使孩子在玩中增加學習興趣,在課外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有趣生動的實踐活動,如“一句話評說”、“說話比賽”、“故事會”,還可以根據低年級兒童特點,開展“圖畫日記”、“手抄報”比賽,以畫麵內容表達讀書體會。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增加孩子學習語文這個學科的興趣。

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的注意力保持時間明顯低於中孩子,因此,需要老師不斷變換教學手法,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調動孩子的聽課積極性。雖然無法把課本編得像遊戲一樣吸引人,基本知識、概念、定義的灌輸是枯燥的,但可以編得活些,老師尤其要講得生動、活潑些,讓孩子愛聽、愛學。一個上課注意力十分不集中的孩子,為什麼在遊戲機前十分專注?道理就在於興趣。

孩子興趣的發展和表現,往往是他天賦和素質的先兆。孩子興趣的產生往往是在小時候。不同的年齡段,孩子對事務的興趣是不一樣的。有位學者曾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向上的積極性比做父母撒在孩子心田裏的一粒小小的火種。這時候,你要小心嗬護這小小的火苗,保持燃料的幹燥,保持通風,但是風也不可過大。要“哄”著它一點點燃起來,旺起來,最後成為熊熊烈火。因此,要了解孩子喜歡什麼,家長要和孩子做朋友。經常要問一問孩子喜歡做什麼,要引導孩子不斷發展興趣。

那麼,如何在教育中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一、讓孩子學習感覺到快樂、有趣。有位著名的學者曾說過:他不讚成有人說他是“刻苦”學習的,因為苦字就說明他不喜歡學習過程,既然不喜歡怎麼可能學好呢?凡事都強迫自己,這又有什麼意思呢?因此,如果我們的教育能給孩子帶來快樂,那麼孩子一定會喜歡學習。年齡越小的孩子,學習的動力就越是比較狹窄,可能是因為老師的表揚,可能是偶爾對別人的羨慕帶來的興趣,也可能很簡單,就是喜歡。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興趣並且使學習變為快樂的事呢?

要善於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多表揚,少批評。有些家長一看到孩子學習不好就會說“這麼簡單都不會,真笨,光知道玩”,看見孩子畫畫畫得不好就會失望,“畫得真是難看啊!”這一句隨意的話可能就打消了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對自己失望。有的時候本是恨鐵不成鋼,卻不知好鋼已在批評中鈍化了。時間長了孩子總覺得自己很笨,什麼都做不好,在學習中有壓抑感,於是厭惡學習。

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錯了,當然也要給予批評,讓孩子明白大人為什麼要批評他,讓他明白道理。

二、樹立學習目標,間接培養興趣。要想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成績,達到滿意的效果。就要聯係孩子的思想和實際,堅持耐心細致的正麵教育,通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把學習目的與生活目的聯係起來,這樣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孩子在學跳舞,他不喜歡舞蹈基本功練習,吃不了這個苦,但是他對學習舞蹈可以參加各種表演活動的結果感興趣,這種興趣可以促使孩子去從事基本功練習的活動。所以家長們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興趣,激發其勤奮學習,更要通過學習目的教育來提高孩子的間接興趣。興趣在活動中的動力作用,已為不少心理學家所承認。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潘菽認為“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就可以激起他對學習的積極性。

三、積極鼓勵,適當引導。興趣這東西不是天生的,需要後天的培養。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我個人認為應該是積極的鼓勵加適當的引導。這幾年,賞識教育的呼聲高漲,而所謂的賞識教育,說白了就是鼓勵教育。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所取得的每一點成績,不管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積極采用多種形式給予適當的鼓勵,讓他們獲得一種被人承認、被人接受的感覺。水滴石穿,量的積累達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同樣,鼓勵這個助推劑,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對某一問題、某一學科的興趣也就在這一次次的鼓勵中得以形成、得以發展。但另一方麵,我們也應該看到,孩子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世間的萬事萬物都能引起他們的興趣,而他們由於生活閱曆欠缺,分辨能力有限,不良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也會乘虛而入。這時候,作為家長或老師,就應該適當地加以引導,告訴他們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

四、挑戰困難,循序漸進。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學習既要知難而進,又要做到從易到難。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現象,關鍵是要處理好它。有的孩子喜歡向困難挑戰,在戰勝困難時感到其樂無窮,這樣就形成了自己的學習興趣;有的孩子不喜歡困難重重的感覺,那就可以在學習中選擇從易到難的方法,不要急於求成,讓自己在每前進一步中都體會到一種成就感,這同樣也能培養學習興趣。任何學科都有它的樂趣和意義,可是真正學習起來都有枯燥的一麵。學習要有耐心,也要有吃苦精神,能做到這些,學習成績就一定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