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需要求助於醫生來解決呢?身體的健康狀況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兒童的病因。
在這本書裏我們反複把注意力缺失和多動症稱作是病,它也確是一種病症。有大腦方麵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麵的疾病,所有這些,都是需要醫生來解答的。
既然是一種病症,那麼就要看醫生,家長和孩子都不是專業人士,因此出現問題的時候就不能主觀臆斷,認為孩子是怎麼怎麼樣了,普通人的認識因為沒有經過專門的審定,因此就難免偏差,而孩子的問題也會因此被耽誤,孩子的問題又偏偏是不能耽誤的。因此,家長,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應該第一時間去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讓他們來幫忙鑒定一下孩子的問題,並請他們來解決。有病看病,有藥吃藥。
一、去醫院找專門的醫生,醫生會通過專業的手段來診斷孩子的情況。比如腦成像顯示,大腦活動的研究,鉛含量測驗,等等,他們都會一一做出科學的解釋。如果需要治療,他們會安排一些活動專門治療,比較嚴重的就需要依賴藥物。藥物應該怎麼吃,什麼時候該吃,什麼時候不該吃,這些醫生都會一一地給以說明。
二、大多數患者都是兒童,隨著年齡的成長這種病會漸漸地自我消失,這個意思就是別管他。不過這也需要醫生來告訴你,因為你不可能知道孩子到底應不應該治療,如果家長認為不應該治療,主觀上認為孩子會自己好起來,那麼就會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到時候就悔之晚矣。
三、還有的孩子是由於一些心理問題而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具體是什麼,需要家長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然後在醫生的指導下找出病因,需要什麼樣的醫生就去找什麼樣的,不可諱疾忌醫,也不能妄猜臆斷。
第一節 注意缺乏多動障礙診斷
父母怎樣判斷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不是注意力缺失或者存在障礙?一些父母也經常問這樣的問題。有的教師說,注意力障礙兒童應當在遊戲和玩的時候也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可我的孩子看電視或玩遊戲機的時候,注意力特別集中,隻是一到學習就注意力不集中了,這是真正的注意力障礙嗎?如果是注意力問題,為什麼在玩的時候或者對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孩子卻能專心致誌呢?
過去人們認為,注意力有問題的孩子在遊戲中注意力也不能集中。現在,專家越來越認識到,注意力障礙主要表現在學習方麵。假定在遊戲中,我們觀察兩個孩子,其中一個是有注意力障礙的,另一個是正常的,就會發現兩個人在玩遊戲時都會很興奮和投入,但麵對枯燥的學習任務,兩者就表現出明顯的不同,正常的孩子能夠按照要求完成作業,而障礙兒童則磨蹭、效率低下。
讓許多孩子玩一種玩具,告訴他們當老師出去時不許碰這些玩具,然後老師出去3分鍾。結果發現,注意力障礙兒童觸碰玩具的次數為正常兒童的兩倍。正常組的兒童能夠使用一些延遲滿足的策略來控製自己,如對玩具說話,數一數有多少玩具等,而有注意力障礙的兒童沒有這樣的策略。
讓兒童對顏色進行快速聯想。首先用彩色墨水塗染一些小方塊,然後讓兒童說出根據某種顏色能聯想到什麼事物,如“綠色”能聯想到樹葉、草坪等。還有,在紅顏色墨水塗染的方塊背麵寫上“綠”這個字,然後先給孩子看字,再問他們方塊正確的顏色是什麼。在這些實驗中,注意力障礙兒童的準確性通常比正常兒童差,他們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作出反應,會出現更多的錯誤。
注意力缺乏多動障礙症的最新臨床診斷標準是1989年由美國精神醫學會製定的,根據中國的情況,於1989年,我國中華神經精神學會通過了《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二版),對注意缺乏多動障礙確定了以下診斷標準:
起病於學齡前期,病程至少持續6個月,7歲以前開始出現多動現象。具備下列行為中的14項的8項,可診斷為注意缺乏多動障礙兒童。
1.需要其靜坐的場合下難以靜坐,常在不恰當的情況下亂跑或亂爬,手或腳不停地動,或在座位上扭動,像“裝上了發動機”似的。即使必須坐好,也很難靜坐在座位上。(成人或青少年僅限於主觀感覺坐立不安)。
2.易受外界因素刺激影響而分散注意力。注意難以保持集中,常易轉移。
3.在集體活動或遊戲時,不能耐心地等待輪轉。經常難以安靜等待或按順序排隊。在說話時,常常別人問話未完就搶著回答。
4.不按他人指示做事情(並非故意違抗或不理解),比如完成作業、家務或工作。
5.在做功課或玩耍時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常逃避、討厭或不願做要求保持注意力集中的工作(如學校作業或家庭作業)。
6.一件事尚未做完,又做其他事情。做事常有始無終。
7.常常在作業、工作或其他活動中不注意細節問題或經常犯一些粗心大意的錯誤。生活中容易忘事。
8.常常打斷他人的活動或幹擾他人學習、工作(如插話或幹擾別人的遊戲)。
9.說話過多。而當別人跟他說話的時候,他往往沒有聽進去,需要別人重複幾遍才能弄明白。
10.學習和活動時要用的物品,如書本、作業本、鉛筆等常常丟失。
11.往往不顧可能發生的後果參加危險活動,例如,不加觀察便跑到馬路當中。
12.在工作或遊戲中難以保持注意力集中。上課易走神,學習困難,成績差,缺乏時間觀念。
13.動作笨拙,精細和協調動作差。
14.容易興奮和衝動。惹是生非,不顧後果,隨心所欲,缺乏思考,不聽勸告,難以管教,行為異常。要求必須立即得到滿足,否則就會產生情緒反應。
家長在對孩子行為進行自測的時候要注意一點,那就是孩子有以上行為的不一定都是多動症,對多動症的排除有以下標準:孩子多動不是由於精神發育遲滯、兒童期精神病、焦慮狀態、品行障礙或神經係統疾病所引起。排除了這一點之後孩子的行為符合上述14條中的8條以上才可以基本斷定為多動症,更進一步的信息應該尋求醫生幫助。
第二節 多動症基本療法
最新的掃描技術令醫生可以更深地了解多動症的生理因素——大腦發育紊亂。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詳細的大腦分析圖發現多動症孩子在大腦特定領域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相對較弱。最近的一項調查還發現多動症孩子的大腦要比其他孩子小了4%。其他研究還發現多動症在調節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方麵存在困難,這兩者對集中注意力和控製衝動起著重要作用。
看電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注意力的發展。最近西雅圖兒童醫院和地區醫療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多動症與早期看電視的行為之間存在一定的聯係。研究顯示如果1~3歲的孩子每天收看電視一小時,那麼在他到了7歲時,對注意力的反麵影響就會增加將近10%。
藥物治療被視為兒童多動症最重要的治療之一。事實上,在治療兒童多動症中,藥物是兒童精神科用藥中研究得最廣泛、最深入的一類。
據兒科診療中心專家介紹說,目前多動症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及飲食療法等。其中中樞神經興奮劑,如甲強龍氫氯化物(利他林)等,是治療多動症最傳統、應用最多、最廣泛的藥物。除了利他林之外,還有右旋安非他命硫酸鹽。研究者相信它們可以調節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使孩子注意力集中,減少衝動。它們能夠提高注意力,也能對孩子的多動行為有一定的緩解。但是這種藥有很多缺點,比如它無法根治這種疾病,而且必須長期服用,一旦停藥就會反彈。這種藥還會使孩子缺少食欲、痙攣以及睡眠問題等。而且這種藥會對兒童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導致孩子出現暫時性的身高增長緩慢。
當然這些藥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副作用,但筆者認為好處要遠遠超過該藥帶來的副作用。在藥物和其他方法混合治療的孩子中,70%被認為恢複正常;而單純服用這種藥恢複的孩子比例是60%;而隻進行治療和醫師護理的孩子,恢複率分別為1/3和1/4.
醫生發現,如果上述藥物中的一種效果不佳,還可以考慮換用另一種藥物。比如選擇抗抑鬱藥。目前治療兒童多動症中最常用的抗抑鬱藥是三環類藥物及氨非他酮。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藥雖然對有些患者很快就起效果,但要獲得完全的療效,往往需要幾周的時間。如同使用興奮劑一樣,如果一種抗抑鬱藥效果不佳,就應該考慮換一種藥物進行治療。
同時,對於年齡比較小的患者,或者患者具有攻擊性,或多動症尤其明顯,那麼可以考慮使用可樂定或胍法新。這種藥會降低孩子多動的頻率,對一些有失眠症狀的兒童多動症患者往往也有較好的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一些醫生喜歡兩種藥物聯合使用,這不足為奇。藥物組合的方法有多種,比如有人喜歡將興奮劑與抗抑鬱藥相結合(比如利他林加上去甲丙咪嗪),有人喜歡將氨非他酮與興奮劑相聯合,有人喜歡將興奮劑與可樂定聯用。正由於有這麼多方法,因此兒童多動症往往可以獲得較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