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教育家烏伸斯基說過:“注意是心靈的天窗”。人的思維看不見、摸不著,甚至是飄忽不定的,因此,男孩需要從小就掌握控製自己思維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專注力。
玩是男孩的天性,當男孩的天性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就不可能專注地做其他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家長誤解了專注的含義,專注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必須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
7歲的小剛最近非常苦惱。原來,小剛剛上小學一年級,爸爸對他的管教就嚴格多了。由於一年級的功課較少,而且很簡單,許多都是小剛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已經學習過的。因此,小剛對於老師布置的作業總是做得很快,也不怎麼出錯。
可是,爸爸卻不這麼想。每次小剛做完作業要出去玩的時候,總被爸爸一把抓住:“又要去玩了!作業做完了沒有?”爸爸嚴厲的訓斥讓小剛很生氣,他大聲地叫道:“當然做完了,不信你看!”小剛把自己的作業遞給了爸爸。但爸爸並不看,他拿起作業本對小剛說;“這麼多題目,你一下就做完了,肯定會有很多錯誤,再好好檢查一遍!”結果小剛根本沒有檢查作業,他認為自己做的肯定是對的。結果爸爸檢查作業時,發現小剛在抄答案時,居然把7抄成了2!爸爸生氣地一把拽過小剛說:“你看看!這叫做好了?隻知道圖快,隻知道玩,重新抄一遍!”
家長在培養男孩的專注力時,要培養他們對目標的專注精神。一般來說,男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對很多事物都會感興趣,一句話、一張圖片、外界一點點新鮮的刺激都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男孩具有好奇心當然是件好事,說明他們有探索的欲望,但是當要求他們完成某件事時,又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否則就會像猴子掰玉米,最後兩手空空,一無所有。
和許多其他能力一樣,專注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後天的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因此,培養男孩的專注力需要從父母做起。
1.給男孩一個安靜、簡單的環境
男孩本身注意力的穩定性就差,容易因新異刺激而轉移。因此,父母應根據這一特點,排除各種可能分散男孩注意力的因素,為男孩創造安靜、簡樸的物質環境。例如,男孩玩安靜遊戲或看圖書的地方應遠離過道,避免他人的來回走動影響男孩的活動;牆麵布置不應過於花哨;電視、糖果等可能吸引男孩注意力的物品,也應擺放在較遠的位置。
另外,當男孩全神貫注地做某件事時,成人不應隨意去打擾男孩。我們經常會看到,男孩正聚精會神地玩著插圖或搭積木,爸爸走過來問一問男孩吃飽了沒;一會兒,奶奶又走過來讓男孩去喝果汁;又一會兒,媽媽又叫他幫忙去拿樣東西。男孩短短幾分鍾的活動被大人們打斷數次。時間一長,自然無法集中注意力。
2.讓男孩在一定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
父母要注意培養男孩在某一時間內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對於家庭作業,父母要幫他們安排一下;做完一門功課可以允許休息一會兒,不要讓男孩太疲勞。有些父母覺得男孩動作慢,不允許男孩休息,還嘮叨沒完,使他們產生抵觸心理,效果反而不好。
有的男孩學習時,經常是削削鉛筆,玩玩橡皮,捅捅這個,摸摸那個,總不能集中精力去學習。有時懾於家長的威嚴,在那裏磨時間,其實他對學習不感興趣。為了養成一心一意學習的習慣,可適當縮短其學習時間,要求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哪些作業。做完後,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不能以學習時間的長短來判斷學習質量。如果常常在那裏磨時間,容易在學習中形成一種惰性,一遇到困難就止步不前。
3.訓練男孩善於“聽”的能力
“聽”是人們獲得信息、豐富知識的重要來源。會聽講對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老師多半是以講解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父母可以通過聽來訓練男孩的注意力,比如,父母可以讓男孩聽音樂、聽小說,鼓勵男孩用自己的話來描述聽到的內容,從而培養專心聽講的好習慣。
4.父母切忌重複、囉嗦
有些父母對男孩不放心,一件事總要反複講幾遍,這樣男孩就習慣於一件事反複聽好幾遍。當老師隻講一遍時,他似乎沒聽見或沒聽清,這樣漫不經心地聽課,常使得男孩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無法遵守老師的要求,自然也就談不上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父母對男孩交代事情隻講一遍,是培養男孩注意力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