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僅僅要讓男孩擁有非凡的智力,還要練就男孩高貴的品質和素養。家長應該從男孩行為舉止的點點滴滴抓起,使他逐漸成為一個舉止文雅、風度翩翩的小紳士。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幼年的生活是最主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他又說:“人生最重要的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在6歲以前養成”。因此,想要培養一個有風度的紳士,需要注重男孩的早期品德教育。
幼兒早期品德教育已經引起人們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因為幼兒期是奠定人的性格的雛形時期,也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時期之一。然而,目前仍有不少家長因缺乏正確的教育常識,普遍存在著順從遷就,嬌寵放縱多,嚴格要求少,正確誘導少等現象,結果導致有的孩子性格開朗活潑,但自我控製能力差,難以遵守紀律;有的孩子性格孤僻文靜,從不惹事也不合群,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有的孩子自私、任性固執、意誌脆弱、為所欲為、自由散漫等等。如何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品德教育,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應采取什麼態度和教法,乃是一個新的課題。
家庭中的兒童品德教育是家長通過各種教育活動,使孩子掌握社會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養成公民必備的優良品德和行為習慣。可以說,孩子正是通過父母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來了解社會,了解人與人複雜的社會關係的。根據這一特點,家庭中的兒童品德教育,應當以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的培養,以行為習慣和道德習慣的培養為主要任務。
道德情感是人們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的情緒體驗,是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發生、發展起來的。道德情感的教育旨在使孩子樹立區分是與非、善與惡、美與醜、榮與辱的觀念,並建立責任感、義務感等高尚情操。道德情感是道德行為的動力,是形成道德信念的必要條件。孩子幼年受到的家庭教育,對上述道德情感的形成有巨大影響。
早期品德教育對形成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對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孩子終生受益。其途徑是經過反複訓練,多次重複正確的行為,逐步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模式。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的時候,可參考如下建議:
1.掌握好教育的時機
時機是指進行活動或生活過程中具有時間性的有利機會,對孩子教育也有個時機問題。
教育時機往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如孩子獲得成功時,家長在鼓勵之後,可提出新的要求,玩後把玩具擺得整齊些就更好了;當孩子受到挫折時,家長要關心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當孩子對某事產生興趣時,家長因勢利導,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當孩子發怒激動時,家長要冷靜,等孩子平靜後再教育;當孩子生病、疲勞時,家長最好少要求,多關心,但決不遷就。
2.進行積極的誘導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許多種,需要家長開動腦筋,從中選出促進孩子主動發展的一種,隻要用心是完全能做得到的。如,我國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在發現其長子一鳴披上又髒又破的布做遊戲時,他想發火,但他未發火,因為他知道發火解決不了問題,他想幫助孩子找一塊幹淨布,但未去辦,而是啟發孩子愛幹淨,讓孩子主動想辦法換去了髒布。這種做法不傷孩子自尊心,相反,既克服了缺點,又調動了孩子的自覺性,改正了自己的缺點。
3.潛移默化的暗示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因為暗示教育法能融洽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避免受教育者產生逆反心理,促使孩子主動,積極發展。
暗示法使他們感到平等、尊重,暗示手段使孩子感到愉快、輕鬆。豐富的麵部表情,生動的語言,具體感人的情景,易使孩子接受、消化,變為自己的行動。通過暗示手段,使孩子的道德認識、情感意誌、行為等方麵都得到發展。
良好品德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也絕非靠幾節課,幾項活動就能見效的。它需要家長的愛心、信心、細心和耐心,而切不可有“恨鐵不成鋼”的急躁情緒,對男孩的品德教育,既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能操之過急,在“春風潤物細無聲”般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的保教活動中滲透孩子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