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是一種美德。英國詩人丁尼生說過,“真正的謙虛是最高的美德,也即一切美德之母。”越是道德情操高尚的人越懂得虛懷若穀的道理。一個人的胸懷如果能夠做到像山如海,他便是人間的聖人了。
《易經》上說:“有大者不可以盈。”意思是即使功勞比天大,官位比天高,也不能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要懂得謙虛。所以,即使是聖人也要謙虛。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滿。在周遊列國時去晉國的路上,孔子遇見一個7歲的小男孩,小男孩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第一個問題是:鵝的叫聲為什麼大?孔子答道:因為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問第二個問題: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麼叫聲也很大呢?這回,孔子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身邊的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孔子是聖人,他給人們做了最好的榜樣。在專長的領域之外,他保持了謙虛的心態,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人貴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之人才是貴人,才是真正的紳士。
1.讓男孩明白,自信不等於驕傲
自信和驕傲二者確實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都是樂觀,但自信是積極樂觀,而驕傲卻是盲目樂觀。但是,自信與驕傲又有著嚴格的區別: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不是孤芳自賞,不是得意忘形,更不是毫無根據的自以為是和盲目樂觀,而是激勵自己奮發進取的一種心理素質,是以高昂的鬥誌迎接生活挑戰的一種樂觀情緒;驕傲恰恰相反,是盲目樂觀,會讓人自以為是,不思進取。所以,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注意分辨二者。
當孩子在學習上取得進步時,告誡孩子一定不要驕傲,成績隻是過去,不代表將來,要讓孩子一如既往地努力學習,以取得更好的成績。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講一些成功人士的謙虛故事,告訴孩子大凡能夠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人都是不自恃高傲的人,即使是取得了巨大成績之後仍能保持謙虛之心,繼續奮鬥。
2.讓男孩學會誠懇地接受批評
能成大事的人往往是能夠誠懇地接受批評的人,他們能夠正確麵對別人的批評,並把它當做改過、提高的絕佳機會。一般來說,才識、學問越高的人越是謙卑,因為他們總是希望自己能精益求精,再進一步;也正是出於這種原因,這些人一般都樂於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因為批評往往直指一個人的缺點,這些缺點正是下一步要提高改進的地方。要讓孩子明白,別人提出批評或意見是為自己考慮,隻有誠懇地接受這些批評意見,才能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己。要告訴孩子,正確麵對批評和意見正是謙虛的表現。那些驕傲自滿的人一般都不能很好地處理別人的批評。
3.讓孩子懂得勤學好問
勤學好問對培養孩子的謙虛之心非常重要,勤學好問是教育孩子探求知識的方法和路徑,也是虛心的重要表現。
張明今年8歲,上小學三年級,本來學習成績特別好,上一次月考還得了全班第三名。媽媽特別獎給他一個他特別喜歡的滑板車。然而,媽媽發現張明似乎有了驕傲自大的傾向。媽媽見他總是很快就完成作業,然後就去玩耍了。媽媽每次問他,有沒有搞不懂的題目,他總是不屑地說:“這麼簡單的題,我都會做!”媽媽很擔心,張明會退步,果然,在第二次月考時,張明的成績一下子落到了15名。
後來,張明在學習上,再也不敢偷工減料了。
4.引導孩子不說大話
說大話就是自誇,是自滿自大的表現。教育孩子一定不要講大話,不要盲目吹噓自己,也不要盲目自大。《猶太法典》告誡人們說:“即便是一個賢人,如果過分炫耀自己的知識的話,那麼他就是一個無知無恥的人。”
猶太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般會說這樣的話:聰明的孩子是不會說大話的,也不會吹噓自己,因為聰明的孩子明白,這樣的做法是不謙虛的表現。說大話是危險的,不說大話,是一個有涵養的人對自己的基本要求。所以,一定要讓孩子記住:當一個人說大話的時候,就失去了應有的謙虛及改過向上的念頭。說大話的人會受到別人的鄙視,也不是一個紳士應該有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