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狀態是人生最飽滿最自然的狀態,它能帶給人許許多多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流光溢彩,帶給人許許多多生命裏最重要的體驗。紳士應該是熱愛運動的,因為運動以最直接最樸素的方式展現了人積極向上的高貴品質。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的形體是生成的葫蘆做成的瓢,不會有什麼改變,因此,對孩子的營養、鍛煉、坐立行走的姿勢等皆任其自然,並不在意,以致孩子於不知不覺中產生了種種形體上的缺陷。這不僅影響孩子的體態美,而且有礙他們內髒器官的生長發育,貽害匪淺。
因此,作為父母,應該有意地培養孩子堅持運動的好習慣。3~12歲是人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此時孩子在生理上處於發育和素質發展的敏感期,人的可塑性大,最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導和訓練。所以,這個時期正是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習慣的好機會。
健健是個早產兒,因此,自小身體素質就不好。於是,健健的父母從孩子剛會走路到初中畢業10多年的時間,每天都帶孩子進行1個小時的運動,從未間斷。健健的父母認為,提早為孩子在智力上做選擇,也就是讓孩子學習某種特長,如美術、鋼琴之類,是不明智的,這些應該讓孩子長大後自己選擇。這段時間,最重要的就是給孩子一個健美的體魄。
經過幾年的體育訓練,健健的體質明顯增強。尤其是到青春期時,身體各個部位都發育得十分健壯,沒有長得像一般的早產孩子那樣,纖細得如豆芽菜一般。有的父母看到孩子進入青春期了,身高明顯增加,才意識到要給他又吃又補,但體質並沒有根本改善。其實,好的做法是,在孩子身體迅速發育之前就給予合理的營養,並進行充分運動鍛煉。
其實,鍛煉就是培養孩子的體育愛好,但不是用培養專門人才的方法。因為兒童如果過早地陷入某種專業化的訓練,有可能影響孩子整體協調能力的發展。體育鍛煉重在參與,僅在家裏和孩子一對一地玩是不夠的。要經常帶孩子到公共場所觀看他人的運動。讓他感受運動給人帶來的活力,從中獲得感染。
父母在鍛煉孩子體質的過程中,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營養
合理的營養是促使孩子正常發育的物質基礎。孩子時期生長發育迅速,需要保證必要的營養供給。出生頭幾個月,母乳是最理想的食物,隨著消化力的增強,要及時增添魚肝油、蛋黃、水果汁、菜泥等輔助食物。斷奶後,食物品種要多樣化,每天飲食中需有足夠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無機鹽。缺乏蛋白質,身高體重增加緩慢,易導致體型矮小,肌肉鬆弛,精神不振;缺乏脂肪,身體消瘦,影響發育;缺乏無機鹽,妨礙骨骼生長;缺乏維生素,會引起佝僂病。不過營養也不宜過多,否則,吃得多活動少,會變成肥胖兒,容易引起疾病。
2.進行健美鍛煉
從生理上講,兒童時期可塑性大,在這個時期如能根據身體發育狀況進行科學鍛煉,會給體形發展帶來理想效果。孩子從呱呱墜地就應注意鍛煉,孩子稍大一點,可練習爬、坐、攀的技能,並注意衣服不要穿得過多,盡量讓他自由活動。這樣既能促進生長發育,又接受了自然力鍛煉,會長得更結實。7~8歲以後,下肢進入迅速生長期,這時就要讓孩子參加跳繩、跳高、奔跑、打球等運動,以促進下肢骨骼的生長。還要讓他們加強胸部和腹背肌的練習,如做擴胸運動、俯臥撐、仰臥起坐、遊泳、棍棒操等。這些運動能有效地促進胸廓的發育,使胸部寬闊,背部挺拔,並能矯正雞胸、脊柱彎曲等畸形。
3.時間不宜過長
孩子好動,玩起來不知道累,但他們各組織、器官都比較脆弱,心血管係統的調節機能也不夠穩定,所以鍛煉時要掌握好循序漸進、因人而異的原則,避免進行心髒負擔量過大、持續時間過長的激烈運動。否則,對骨骼的發育有害,容易使骨化過早完成,長不高,甚至會引起脊柱彎曲或骨盆變形。
4.保持正確姿勢
俗話說,“站如鬆,坐如鍾,臥如弓”,這是合乎科學的。因此,平時應嚴格要求孩子坐時上體正直,兩肩齊平,兩腳撐地,大小腿成直角,前臂平放桌上。站和走也要挺胸抬頭,身體正直,如長期站姿不正或肩壓過重,不但會含胸駝背,而且還可能導致扁平足。父母應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姿勢,教孩子走路、站立及坐的正確姿勢,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5~10歲的孩子身體發育很快,如果這個時期,孩子養成了不良的身體姿態,就會逐漸固定,從而破壞孩子形體的健美,甚至會給以後帶來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