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7世紀後期,英國就開始實施“紳士教育”。這種“紳士”必須是“有德行、有用、能幹的人”。一個紳士不但具有上層社會所理解的道德思想與行為,更應該具有高貴的文明禮儀與修養。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家長朋友都遇到這樣的事,一家人或很多朋友在聊天時孩子突然說出幾句髒話、粗話。這時,孩子麵對大吃一驚的家人,很是洋洋自得,相當高興。很多家長可能想不通,家中並沒人說粗話,孩子怎麼學到的呢?
粗話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是缺乏教育的表現,它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這種不文明的行為發生在孩子身上,不外乎以下三種情況:
1.學著說粗話
沒有是非觀念,是兒童的特點。別人罵,我也跟著罵,是孩子學罵人的一種普通心理。作為父母,要分清孩子是跟誰學的,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孩子剛學說話,都有一種強烈的好奇心強,有一種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爾聽見別人說一句髒話,他並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就跟著學了。父母切忌覺得挺好玩而故意引逗他或哄然大笑,更不能反應強烈,如果孩子覺得他一句話讓大人反應很強烈,他會認為這些話很有作用,會很高興。這樣會強化他的這種行為,而應該告訴他:這句話是罵人的話,不好聽,寶寶不學,反應平淡一些,當做平常事。把不文明的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中。
有的父母平時不太檢點自己的言行,孩子受其影響,也學會了說粗話。這樣的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嚴於律己,從頭做起,為孩子營造文明、禮貌的語言環境;其次通過講故事、做遊戲等形式教會幼兒學用禮貌用語。
孩子生活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難免受到各種不良言行的影響,說粗話也是如此。父母對此要采取一些相應的防範措施:一方麵要盡量讓孩子避免接觸周圍不良的語言環境,讓他們聽不見髒話,學不到髒話;另一方麵又要增強孩子的免疫力,教孩子明辨是非,告訴他們,罵人、說粗話是不文雅的行為。
另外,父母要關注孩子周圍小夥伴的情況,為孩子選擇講文明、懂禮貌的夥伴,以減少相互學罵人的機會。小夥伴之間,有時發生了矛盾,男孩為了報複,也會借罵人來泄憤。家長應及時將他的玩伴說粗話的情況向對方家長反應,以共同教育,關愛他人的同時自己也會獲益。
2.習慣罵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習慣成自然”。隨便什麼事,隻要成了習慣,就會自然地發生,講粗話也是如此。不良行為一旦成了習慣,克服它是要有一定的過程的,在幫助孩子糾正罵人的壞習慣時,也可以鼓勵孩子通過努力改掉壞毛病。
首先,要認識講粗話是一種壞習慣,是不文明的表現,從思想上強化克服這種習慣的動機。生活表明,動機越強烈,行動的決心越大,效果一般也越明顯。
其次,幫助男孩找出出現頻率最高的粗話,集中力量首先改掉它。出現頻率最高的粗話改掉了,其他粗話的克服也就不難了。
另外,要有實事求是的思想準備。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的克服當然也要積以時日,不大可能在一兩天內把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迅速改掉。有時,講話中仍然漏出幾句粗話,也是在所難免的。對此,要有一點實事求是的思想準備。如果一下子要求孩子把所有的粗話統統改掉,反而會因難以辦到而感到失望,影響克服講粗話習慣的信心。
戒掉孩子講粗話的毛病,還需要請別人加以監督。很多時候,由於孩子自己講了粗話還不知道,請周圍的人督促就能起到提醒、檢查的作用。聯合孩子周邊的人一起督促,就造成一種不利於原有條件反射自然發生的外界氣氛,以促進舊習慣的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