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忻(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
一年多前,我在朋友的攛掇下終於開了微博,但微博上的信息良莠不齊,有些育兒理念似是而非,禁不起推敲;有些育兒理念又常常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有一次,我在無意中看到付老師的一條微博:“在教育觀念上,總有人喜歡走極端:一提到給孩子快樂,就認為應該什麼都不學,豈不知玩中學才會樂學;一提到無條件愛孩子,就認為應該百依百順,豈不知有管教才是真愛;一提到讓孩子自由成長,就認為應該放任自流,豈不知有規則才有自由;一提到培養獨立性,就認為應該撒手不管,豈不知有引導才能自立。”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深以為然,心中竊喜,終於找到一個對育兒理念有著客觀辯證認識的人啦。經常閱讀他的微博和博客文章,我最後發現付老師確實是一個理性而又務實的教育人。而在有些話題上,我自己剛好也寫過一些文章,就把我的文章給付老師看,他也很喜歡和認可。由此,我們逐漸成為很好的朋友,經常討論和交流,互相都有啟發,彼此都有收獲。
毋庸置疑,幼兒時代的環境和教養,對一個人的未來有著深刻的影響。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並且沒有任何人能夠替代。付老師為了更好地陪伴女兒走過幼兒時代,辭去高薪但很繁忙的工作,讓女兒擁有一個高質量的幼兒時代。通讀本書,我們會感受到伊伊童年的幸福、身心成長的健康。而付老師自己,也通過這段親子教育經曆,將所學的教育理論和養育實踐相結合,對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領悟。他還將這些感悟和經驗集結成書,與更多父母分享。
作為兒童心理學博士,我深知兒童發展有一定的共性,但在孩子發展過程中,他們的個體差異也起到很大作用。親子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受到孩子和父母雙方的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正如付老師在後記中所說,沒有一個人能寫出一本適用於每個家庭的、放之四海皆準的“育兒說明書”,我也希望父母不要把這本書純粹當成“育兒寶典”完全照搬和盲目套用,而是在這本書的啟發下去探索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在這本書裏,付老師對孩子幼兒時期存在的許多現象,很多父母經常遇到的問題和疑慮,闡述了他的看法和在女兒身上的實踐。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是他中肯辯證的見解,我們在思考、吸收了這些見解並充分了解和觀察自己的孩子以後,再去尋找自己的對策,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靈活運用書中提到的一些方法。
因為我有兩個個性迥異的孩子,所以我知道,裏麵講到的具體辦法,對伊伊適用,但如果我全盤照搬,用在我的兩個孩子身上,有一些方法未必一定有效。我會根據兩個孩子的特點,從書中吸取一些合適的方法,再靈活采用另一些自己的方法。但是,整本書裏體現的理念是辯證而客觀的,這是我們完全可以用來作為指導養育孩子的方向的。在保證大方向的前提下,我們可以不斷根據孩子的特點和年齡來調整小辦法,以達到針對自己孩子最有效的效果。
孩子的發展有一定的規律,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逐步展開。可以說,兒童的發展是身心、環境等各種因素互相交織、互相影響的持續過程。所以父母需要有耐心,充滿愛心和童心,陪伴孩子走過他們的幼兒時代,順利進入學齡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