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推薦序二 做懂孩子的父母(1 / 1)

林怡(著名早教專家,親子暢銷書作家)

任何關係都無法與親子關係比肩,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最深遠的,永遠是父母。父母才是孩子心靈最好的“飼養員”。父母的角色當好了,其他人對孩子的不良影響便可以被淡化,甚至被抵消,孩子就可以從父母這裏得到滋養,成長得更好。

通讀付老師這本書,既讓我看到了一位足智多謀的好爸爸,麵對任何育兒問題,他都能迎刃而解;也讓我看到了一個靈氣活現的乖寶貝,在爸爸媽媽愛的滋養下,她一直在快樂成長。我想這樣的養育效果,是很多年輕父母孜孜以求的,但得來這些,並非“全不費功夫”。

南宋詩人陸遊曾告誡自己的兒子:“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養育孩子,何嚐不是如此。作為一名多年從事早教行業的專業人士,我接觸過不計其數的父母,不乏用心良苦的家長,但像付老師這樣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父母並不多見。

孩子要上幼兒園嗎?孩子被欺負怎麼辦?孩子不午睡怎麼辦?該如何和老師有效溝通?給老師送禮要跟風嗎?……這些都是孩子上幼兒園時,讓很多父母非常困惑,甚至糾結的問題。

這本書跟很多育兒書的不同之處在於,針對的家長主要是幼兒家長,內容極具實用性和操作性,對學齡前這個特定年齡段的養育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對幼兒階段的孩子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做了詳細歸納,通過生動活潑、真實可靠的案例,進行客觀全麵、細致入微的分析和解答。

懂孩子,讓孩子成為孩子,協助他成長,才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職責。隻有了解孩子的心,我們才能給孩子最有智慧的愛,在育兒的路上,我們才能走得氣定神閑。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心,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孩子的“問題”。而當我們糾結於這些“問題”時,我們自然就容易把孩子當成負擔甚至是累贅,也不可能享受陪伴和養育孩子的樂趣。

細細品味付老師總結的教育理念和分享的育兒經驗,我們就會發現:那些在很多父母眼裏的難題,似乎不再那麼棘手;那些在很多父母心中的困惑,仿佛不再那麼混沌;那些在養育之路上所遭遇過的挫敗感,完全可以轉化為一種成就感;那些曾令我們束手無策的“搗蛋鬼”,可能一夜之間就會變成人見人愛的“天使”。

其中的訣竅就在於,我們自己是否成長為一個懂孩子的父母。隻有我們懂得“孩子的那些事兒”,孩子才會真正“懂我們的事”。

要做到真正懂孩子,我們就要將孩子視為成長的主體,尊重孩子的自身發展規律和特點,跟隨他的視線和腳步,協助他、陪伴他慢慢前行。這就需要父母善於學習育兒知識,敢於突破傳統教育觀念,願意和孩子一起成長。

同時,我也是一位曾經悉心陪伴孩子走過幼年的母親,深知父親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角色沒有人能夠替代。但在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重壓之下,很多爸爸廢寢忘食地投入工作,把工作忙作為借口,心安理得地當起了“甩手掌櫃”,對孩子不管不問、不理不睬。

而付老師作為一位博士爸爸,為了陪伴女兒的成長,暫時遠離喧囂,抵禦物質誘惑,需要莫大的勇氣和魄力。正如付老師在後記中所說:“事業錯過,可以重來;孩子錯過,無法彌補!”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不可逆的,父母一旦錯過,等待我們的除了遺憾,還是遺憾。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父母,在事業和孩子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智,“有所為有所不為”。當孩子的成長狀態越來越好,我們一定會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