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幼小銜接,家長更需要智慧(1 / 2)

“孩子快上小學了,可是拚音、算術都還不會,字也認得不多。看著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會,我真著急啊!”這是一位家長在幼兒論壇上發的帖子,參與議論的回帖有上千條。孩子在學前階段,到底該不該提早學習小學課程,對很多家長來說,都是一段痛苦的掙紮。他們既擔心孩子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又擔心孩子因提前學習,結果上小學後,對學習內容味同嚼蠟,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也有一些家長選擇了兩個極端:要麼讓孩子什麼都不學,是“自由”教育的擁躉;要麼對孩子全方位、多角度填鴨,成為應試教育的“幫凶”。這個階段,不僅需要家長用心,更需要智慧。

伊伊進入大班以後,麵對身邊與她同齡的孩子紛紛被送進各種幼小銜接的培訓班,我們選擇了以往的快樂教育方法,不希望她過早背負應試教育的壓力,但是令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自己竟然因此產生了自卑的想法。一天,她從幼兒園回到家後滿臉鬱悶地問我:“爸爸,為什麼濤濤什麼都會呀?他現在已經會做20以內的加減法了,還會用拚音拚漢字。我怎麼什麼都不會,你說我是不是太笨了呀?”隔了幾天,她回到家又說:“今天佳佳用英語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老師表揚她很棒!我跟他們比起來,太笨了。”這一點,讓我始料未及,也讓一向堅定的我感覺到了些許緊張,甚至還逐漸引發內心的焦慮和恐慌,我開始擔心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會導致孩子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從而引發一連串不好的結果。我和妻子特意拜訪了一位小學特級教師,詳細詢問了小學課程及教學特點。老師告訴妻子,入學前,孩子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比提早學習小學課程更為重要。我們這才放下心來。但是,我們也不願意女兒因此產生自卑的心理。於是我主動和她討論他們班上都有哪些小朋友有了不起的本事。伊伊數著手指一個一個告訴我:這個小朋友會讀報紙了,那個小朋友會做雙位數的加法呢……等她數完了,我說:“你忘了說一個小朋友了。”伊伊疑惑地看著我。我指指她:“就是你自己呀!你想想,你會畫畫,跳舞也很棒,尤其講故事,老師不經常讓你給小朋友們講故事嘛!”“對呀!”女兒恍然大悟地點點頭,“老師還經常表揚我手工做得好呢!”“所以說,每個小朋友的長處不一樣……”我幫助她自己回憶,哪些是她比較擅長的地方、哪些是她做得很好的地方,大多都是列舉一些具體的案例,就事論事,而不是泛泛而談。通過我的引導和她自己的回憶,伊伊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閃光點,她興奮地說:“爸爸,原來我和濤濤一樣棒啊!”

在幫女兒找回自信的同時,我們也有意識加強那位老師建議我們的有關孩子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的培養。我記起伊伊進入大班以後,由於處於書寫敏感期的階段,她的學習熱情非常高,有段時間要求我們買田字本給她練習寫字。於是,我抓住她主動學習的這個勁頭,趕緊買來了田字本,並和她相約,每天寫一頁。但是寫字一般控製在每天5分鍾左右,而且完成後還以貼紙獎勵。同樣,為了滿足她希望像濤濤那樣厲害的願望,我運用遊戲的方式,跟她一起學習簡單的數學。對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來說,學習數學就是把數和量一一對應,學會數數和數量對應,比學會加減法更為重要。伊伊是通過拍皮球的方式學會數數的,她很快就能從1數到200多。此外,我還讓她學習倒著數數字、按單數數數字、按雙數數數字,通過各種變化,讓孩子自己找尋數字的規律,這樣做,孩子不容易感覺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