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後記 陪孩子一起成長(2 / 2)

從幼兒園到大學等各個階段的教育中,幼兒教育才是根。孩子的教育,特別是成為“人”的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而且,在學校教育尚不完善的情況下,教孩子做人的重任,應該理所當然地依靠家庭教育,應該責無旁貸地落到家長身上。

幼兒階段,恰好是人格培養、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正如古人雲:“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這個階段,孩子養成的習慣、形成的性格、培養的品格,將影響孩子的一生。雖然我們會把3歲以後的孩子送到幼兒園,但學校和家庭的職責和分工畢竟不同,父母仍然需要在孩子身上多花時間。其實,最好的早教,就是父母的教育。家庭的氛圍將會讓孩子耳濡目染,大人的言行會讓孩子潛移默化。我一直認為,父母的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尤其是在孩子上幼兒園的這3年時間。而這個教育的時機,一旦錯過就無法挽回。

伊伊的出生以及成長,應該說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雖然自己以前學過很多教育理論,但養育孩子的親身經曆,卻讓我醍醐灌頂。很多的理論,在活生生的孩子麵前,總是顯得那麼蒼白無力。其實,在所有孩子麵前,沒有任何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沒有任何一個全盤照搬就有效的模式,更沒有任何一本無所不包的“紅寶書”。養育孩子,我們真的需要靠“悟”。

換個角度來看,作為親子教育專家,知行合一才是關鍵。說我們所做,才能說得透徹;做我們所說,才能做得踏實。理論和實踐之間永遠隔著一堵牆,學再多的教育理論,若沒有養育過孩子,就永遠悟不到教育孩子的真諦,看不懂孩子的一言一行。

我之所以寫這本書,主要就是分享自己這6年來的育兒心得,尤其是伊伊上幼兒園這3年的真實案例。寫作本書時,我總是喜歡隨時穿越,不停地轉換自己的身份。既立足在教育專家的高度,對所見所聞進行提煉,希望能夠撥雲見日;又退回到家長的角色,對所思所想進行審視,希望能夠撥亂反正。

同時,我也相信,作為一名具有多年教育行業工作經曆的教育工作者,我對教育的理解和領悟,會比大多數人更為深刻;作為一名從事兒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的家長,我對孩子的觀察和了解,會比大多數人更為深入;作為一位陪伴孩子走過幼兒園3年的父親,我對幼兒教育的關注和洞察,會比大多數人更為深遠。

書中沒有太多枯燥的理論,更多的是生動的故事;書中沒有太多生硬的說教,更多的是具體的指引;書中沒有太多的高談闊論,更多的是娓娓道來;書中沒有太多的長篇大論,更多的是精致小品。

閱讀的過程,應該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累贅。希望大家在享受閱讀的同時,還能對家長教育孩子有所啟發、有所幫助。倘若如此,那將是作者的榮幸!

付小平

2013年3月26日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