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司令”爸爸很討厭——給予孩子民主權(2 / 2)

聽著桐桐稚嫩的聲音說出這樣的大道理來,妻子忍俊不禁,她問道:“那爸爸做了什麼,你會恨爸爸?”

“我想想,就有一件事,我恨過爸爸。”

“哪件?”我一聽,很緊張。

“就是我放在書桌上的紙條被你收進了垃圾簍。你怎麼可以不經過我同意呢?這是暴力,你知道嗎?”

我連忙悉心認錯。小女瀟灑地擺擺手說:“認錯態度好,原諒你了。”妻子在旁邊哈哈大笑。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給予孩子民主權,那麼孩子就會忘掉父母無意間對自己的傷害,並願意和父母保持親密關係。

我到北京一所中學作演講時,有一位媽媽問我:“請問成老師,我怎樣才能讓我的兒子乖乖地聽話?”我對她說:“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嗎?你能保證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的嗎?如果不對,那是不是會誤導孩子?”

那位媽媽聽了,愣了半天,才說:“也是啊。我無法保證我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的。”另一位媽媽也加入了討論中,她說:“成老師說得太有道理了。我總覺得現在的父母,就喜歡拿著自己的模具來套孩子,像個工匠,對孩子一通‘削削砍砍’,想以此更好地塑造孩子。”

我說:“是啊,孩子又不是木頭,為啥要乖乖地任憑父母‘削砍’呢?孩子必然要奮起反抗,小的時候可能不敢,可是到了青春期肯定會突然爆發,並一發而不可收。”

提問題的那位媽媽連忙說:“那你說,我說的對,他也不聽,怎麼辦呢?”我問她:“你總是以命令的口吻來和他說話嗎?”那位媽媽想了想,不是很肯定地說:“沒有吧,我隻是說,‘小慧,你不要這樣,這樣不好。’”

“這就是命令啊。即使沒有進入青春期,孩子也不希望自己總是被命令,顯得他沒有任何作為。你為啥不這樣說,‘小慧,你看這樣好不好?’你和孩子商量著說話,就等於讓孩子自己進行反思。”

“我明白了。你是說,這樣,孩子就不會想著和我對抗,而是專心想這件事了。是不?”這位媽媽問道。我點點頭。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考慮孩子的需要,給孩子民主,而不會強權壓製,讓孩子唯命是從。壓迫和反抗,兩者從來就不能和平共處。

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自由意誌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強權下成長的孩子,自由意誌受到摧殘,孩子會變得不自信,逆反,且沒有上進心。孩子的全部身心都用在進行反抗上,自然會疏忽了學習和成長,這又會成為強權父母的打擊點。這樣,親子關係就成了打擊和反抗的關係,進入了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