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司令”爸爸很討厭——給予孩子民主權(1 / 2)

在強權控製下長大的孩子,不是在壓迫中沉默,就是在壓迫中走向極端。父母應該扮演的角色,絕對不是孩子的司令,所以,不能強製要求孩子必須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隻有那些想把孩子培養成機器的父母,才會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一言堂的結果,不是和諧,而是更大的矛盾。孩子表麵上聽話了,但實際上卻在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種子。一旦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反抗了,那麼親子關係就會破裂。

春茗是我的發小,我們在一個胡同裏長大。他最崇拜的人是他的爸爸,最痛恨的人也是他的爸爸。

春茗的爸爸是個司令,我很小的時候,特別羨慕春茗有一個軍人爸爸,用趙本山的話說就是“酷斃了”。當然,軍人爸爸也是春茗向我們炫耀的資本。春茗以爸爸為豪,以爸爸為榜樣,事事學著爸爸的樣子,一絲不苟,端端正正。我和其他幾個發小嫉妒得牙酸。

但初中後,春茗卻開始說他爸爸的壞話。他說他爸爸喜歡強權,家裏不能有第二種聲音,否則就要勃然大怒。我不能原諒他對於那麼好的人褻瀆,還為此擂過他一拳。春茗氣憤地回了我一拳,他說:“你沒有經曆過,你沒有發言權。”

“所有的父母都要教導孩子,這是正常的事情,讓你一說,卻成了強權。那按你說的,父母都不管孩子才好?”我問他。

“好,我問你,你知道我將來想要做什麼嗎?”

“知道,你想成為一名詩人。”

“沒錯,可是你知道我爸怎麼說我嗎?做詩人,想什麼呢?你命中注定就是做一名軍人。你沒有選擇。”

“做軍人很好啊,要是我爸讓我進部隊,我真要一蹦三尺高了。”

“問題是我不喜歡。打個比方,以你這種體態,能在一部話劇裏扮演公主嗎?”

“開玩笑,有這麼魁梧的公主嗎?”

“就是,我怎麼能接受我無法完成的角色呢?”

這些話,我當時似懂非懂。

春茗在高中畢業後就進了軍校,之後他整個人都變了,不是變得特別精神,而是變得特別頹廢。我這時才真正明白什麼叫強權。

強權控製下的教育,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約束感,因而自然會產生抗拒,結果不是傷害了父母,就是傷害了自己。

桐桐現在很喜歡評論時事,雖然大多是人雲亦雲,但我喜歡她這樣做。

那天,桐桐對藥家鑫一案發表看法:“爸爸,我聽新聞中說,藥家鑫的爸爸對他特別嚴厲,他爸讓他做什麼,他就得做什麼。這才使他對他爸產生了仇恨。你可別這樣,我不想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