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1 / 2)

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

文史哲

作者:張竹梧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回答了新的曆史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其中,習近平同誌就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進行了一係列闡述,是我們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

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

曆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和認識的主體,是曆史發展的真正動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人。習近平同誌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寫道,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現在我們要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鬥目標和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基本經驗。

黨的曆史告訴我們,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改革開放,黨的一切方針政策的製定和實施的過程,都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如果離開了群眾,即使再能耐的領導者,也難以把領導工作做好,甚至犯錯誤,給黨的事業造成損失。正如習近平同誌指出的,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這麼多的人民,這麼複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真正懂得人民是我們力量的源泉,隻要我們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

道理很明白,因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實現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的重要保證。在我們黨的奮鬥征途中,作出正確的抉擇要走群眾路線,選好人、用好人要走群眾路線,把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好要走群眾路線。無論做什麼事都得走群眾路線,離開了群眾,我們就寸步難行。習近平同誌多次強調,我們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時刻不能忘記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黨的堅實執政基礎。各級黨組織都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調查研究,親近群眾、聯係群眾,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習近平在書中寫道,如果忽視了這一條,“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

切實把群眾工作做實做好

習近平同誌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告誡全黨: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黨隻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曆史前進,才能做到安如泰山、堅如磐石,才能使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地位具有廣泛、深厚、可靠的群眾基礎。

我們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要求我們的黨員幹部,時刻想著群眾,切實把群眾工作做實做好。當前,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收入分配問題、就業問題、城鄉差距問題、社會保險問題等等。對此,習近平同誌十分重視,他要求全黨同誌必須努力解決好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問題。要時時刻刻、切切實實關心群眾生活,抓緊民生之本、解決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憂,這是密切黨群關係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眾工作。

黨中央要求全黨做好群眾工作,而且要做實、做深、做細、做透。要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憂、所急。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以身作則,下工廠、跑農村、去社區,深入基層、總結經驗、指導工作。習近平同誌多次外出調研,與幹部群眾座談,共商發展大計。他在蘭州調研時,深入菜場,邊走邊看,聽得仔細、問得詳細。群眾稱讚習總書記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他在北京市調研時,深入社區、走進胡同,察看危房、噓寒問暖。他在河北調研時,輕車簡從,調查貧困村、走訪貧困戶,與農民親切交談,真像一家人。習近平同誌為全黨同誌作出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