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誰給的寂寞
馨園小區的院子裏,夏天的傍晚,人們常常看到一位孤單單的老太太坐在黑影裏納涼,過往的人沒有誰和她打招呼,她也不和誰說話,一個人來,一個人去,像個幽靈。
也許你會問,她是誰呀?來自哪裏?沒有老伴嗎?沒有兒女嗎?
這位老人,名叫張秀英,昌樂農村人,今年67歲,人很清秀,有一個老伴,還健在,是退休鐵路工人,現一個人住在昌樂老家,老人有一雙兒女,兒子是醫生,女兒是公務員。
那她為什麼一個人在這裏呢?她住的是誰的房子呢?
故事說來話長。
張秀英21歲時,貌美如花,一米六三的個頭,白裏透紅的臉蛋,炯炯有神的大眼,長長的油黑發亮的辮子,一說話先笑,一笑兩個酒渦,是人見人誇的美女。
姑娘長得俊,上門求親的小夥子很多,一個在北京鐵路局的小夥子李樹明,和秀英鄰村,他父母托人來家裏求親,秀英娘覺得,雖然男孩家裏窮點,但人家小夥子是公家人(村子裏都喊吃公家飯、有固定工資收入的叫公家人),要不就見見?於是雙方安排了見麵。
李樹明23歲,中等個頭,人很白淨秀氣,話不多,但人家在外麵,見多識廣,說話文縐縐的,很有分寸,不像村裏那些大老粗,秀英一眼就看中了。樹明一看秀英,真是美人胚子,這是在農村,如果在城裏,穿上那些漂亮衣服,城裏的姑娘和她比,算什麼!如果人家也是吃公家飯,會看得上咱?於是,一個有情一個有義,婚事很快敲定,1963年春天,兩人結了婚,雙方父母都皆大歡喜。
新婚燕爾,樹明雖然在北京,但常常申請出差,這樣可以經常途中回家看看,夫妻兩個如漆似膠,婚後一年多,1964年秋天,秀英生了個大胖兒子,一家人歡歡喜喜。
樹明在外麵惦記他們娘倆,工資總舍不得花,除去必要的開支,總如數把錢寄往家裏。村子裏的人都羨慕秀英:你看人家秀英多有福氣,樹明那麼疼她,掙點錢全寄回家,公婆待她那麼好,你看人家兒子長得白白胖胖的,多可愛!真是一順百順。
秀英自己也心滿意足。和同齡的姐妹們比,她比他們優越,因為樹明有出差補助,加上樹明的工資,那時雖一月僅有二、三十元,但在當時絕對是一大筆錢,日子一長,秀英就成了人們眼中的富裕戶。
後來,秀英又添了一個女兒,樹明喜上眉梢,兒女一雙,都隨了他媽——漂亮。秀英覺得自己生了一雙兒女,都長得這麼漂亮,全是自己一個人在家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功勞當然自己比樹明大,那還用說!他隻管回家聽孩子們喊爸爸。公婆看秀英辛苦,總是竭力幫忙,秀英也孝順,一家人和和美美。
有了一雙兒女,秀英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加上當時大隊裏的活,秀英忙得不可開交,她也時常惦記樹明,但是農村人害羞,想念的話、肉麻的話,不會說;生活艱苦,一雙兒女都嗷嗷待哺需要營養,秀英更多的是期盼樹明寄錢回家,這樣她好照顧兩個孩子。
結婚的日子長了,樹明不再像以前那麼迷戀秀英,再就是樹明寫信回家,因為秀英沒讀了幾天書,不識幾個字,從不回信,一腔熱情滿腹想念得不到回複,樹明寫信的次數也漸漸減少。自打添了丫頭丹丹,有了兩個孩子,樹明覺得秀英好像忘了他,對他噓寒問暖關心得少了,樹明心裏有隱隱的失落。樹明人在北京,每天晚飯後外出散步,看見城裏人家夫妻手挽手恩恩愛愛,樹明一個人孤孤單單,心裏覺得不是滋味,於是常常為寬心出來,卻因傷心回去。但這些,千裏之外的秀英怎麼知道!
隻是秀英也隱隱覺得,樹明不像以前那麼惦念她了,回來話也少了,寫信也少了,俺雖然不回,但收到你的信,俺心裏踏實,俺知道你惦念我們娘三,死鬼,你怎麼不寫信呀?
日子在匆忙中過,秀英帶著兩個孩子,孩子、農活,農活、孩子,她幾乎沒有多少時間、沒有多少心情打扮自己,再說,孩子他爸不在家打扮給誰看呢!和同村的姐妹比,秀英分明比她們吃得苦多,歲月見長,時間的風霜刀箭慢慢在她美麗的額頭刻下細細的皺紋,32歲的她,看上去像四十歲的人了。春節樹明回家看到她,想到她以前的樣子,想到和她同齡的城裏保養嬌好的女子,差別太大了,心裏不覺發酸——怎麼老得這麼快呀!
74年春節過後,樹明回到單位,聽說他的好友28歲的華,春節期間因為工傷去世了,留下了結婚一年多的妻子霞。樹明人厚道,話不多,但因說得少更顯得有分量,很容易讓人信賴。華在的時候,常喊樹明去他家裏吃飯,飯後哥倆殺上兩盤棋。逢到節日,華就喊樹明去喝兩盅,酒逢知己千杯少,兩個人東拉西扯,小時的頑皮、長大後的逃學、同學之間的打架……互相道來,兩人互相取笑,兩個人哈哈大笑,正在炒菜的霞看著他們開心,也笑。
華不在了,樹明一個人,空餘時間多,有時他也去照看一下霞,有什麼重活,樹明就幫幫忙。
華也不是北京人,他老家安徽,結了婚把霞帶來了,沒有房子,單位給了他們一間宿舍,霞沒有工作,華工傷去後,單位於心不忍,不忍心看霞孤零零一個人回安徽去,就安排讀過幾年書的霞,任了他們鐵路局內部幼兒園的老師,負責教本係統內部家屬的孩子。霞一個人,想到局裏領導對自己的照顧,唯有把全身心投到孩子們身上去才算報答,於是對孩子們發自內心的喜愛,所有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人人都說霞老師好,像媽媽一樣,人人都喜歡她。局裏的人,帶著對霞的同情、對華的懷念、因了自己孩子對霞的感激,大家都對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人人都喜歡霞,這個讓人同情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