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讓孩子把你當朋友(2)(1 / 3)

想到這裏,媽媽開始嚐試著鼓勵女兒,寬容和理解小玲的感受。有一天,小玲又不願意練琴了,媽媽看見小玲噘著小嘴,就走到女兒身邊,對小玲說:“小玲,是不是感覺練琴很辛苦啊?媽媽理解你現在的感受,媽媽也有煩惱的時候,也會像你一樣不耐煩,不願意再堅持做下去,所以媽媽現在不強迫你,由你自己選擇你還練不練琴。但是媽媽隻是想讓你明白,一件事能做成功是不容易的。不過,不管怎樣媽媽還是感覺你拉得不錯,如果你還想練,那就讓我們一起從一段曲譜開始,認真耐心地做好。”

故事裏小玲的厭煩情緒,在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可能發生,而能像小玲媽媽一樣充分理解孩子感受的母親,在現實中實不多見的。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但對於孩子來說,孩子希望父母能夠與自己一起成長,理解自己的變化,尊重自己的意見。對於孩子產生的幼稚行為,父母應該能包容,進行開導糾正,而不是打罵和壓製,更不能對孩子的不成熟想法諷刺或嘲笑。

俗話說:“心靈需要理解才能溝通,感情需要理智才能升華。”父母隻有能夠真正理解孩子的思想意圖,分享孩子的快樂,為孩子的進步高興,為孩子的成功喝彩,才能有效地與孩子進行溝通,並且贏得孩子真誠的友誼,從而更好地教育孩子。那麼,孩子也就能夠在父母充滿信任和友誼的目光中,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功,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

愛心指導替孩子著想

1當孩子表達自己意見時,父母一定要認真傾聽,表示對孩子的尊重。如果孩子說得不完整或有偏差,父母可以補充、糾正。在進行補充或糾正的時候,父母可以采用交流性的語言,如“媽媽認為……你再仔細考慮一下,總結後再做出決定。”或是告訴孩子“媽媽的意見和你不同,我覺得……可能會更好,你感覺呢?”

2對孩子的一些行為不能理解時,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來推測孩子的想法,而

必須要主動“請教”孩子為什麼這樣做,讓孩子敞開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這樣父母才能真正找到答案,走進孩子的心靈,與孩子做朋友。

3在孩子與他人交往時,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孩子與同學約好一起郊遊,父母盡管擔心孩子的安全,但也應該理解孩子的心情:既然孩子與別人

有約定,就應該守信用,如果孩子不去,同學們很可能會看不起他,覺得孩子是個不守信用的人。因此,父母應該對孩子說:“既然和同學們約好了,就不要遲到,快去吧!不過要注意安全,祝你和同學玩得開心。”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隨著孩子的成長,幼年時代的孩子已經變得不透明了,他們心中開始有了秘密,也正是因為這些“秘密”,父母難免會感到失落和恐懼,失落是因為孩子與自己再不像從前那麼親近,那麼毫無隔閡;恐懼則是因為太緊張,對孩子任何隱瞞自己的事都會往壞的一方麵做千萬種聯想。因為很多時候,孩子出事都與秘密有關,所以絕大多數父母都不希望孩子隱瞞心中的秘密。

當孩子不願將自己的秘密告訴父母時,許多父母往往會采取強硬措施,或者偷看孩子的日記、信件等來達到目的。顯然,父母的這種做法是錯誤的。這些行為容易給孩子幼小的心靈打下一個深深的烙印,那就是:父母是不可信任的!當父母讓孩子產生不信任感時,彼此之間的交流溝通便不複存在了,父母也就失去了與孩子做朋友的機會,孩子也就不會再聽父母的話了。

一天,幼兒園的老師告訴小亮的爸爸,說小亮在上課的時候和同桌的小女孩兒說話,老師第一次提醒過他之後,他停止了5分鍾的樣子,然後就又開始說了。老師認為這個習慣不利於將來孩子上學,因此希望爸爸幫忙,一同為小亮糾正一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