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想教育孩子,就要不斷地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技巧。但無論采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都必須有孩子的配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孩子不願合作,對父母說的話無動於衷,那麼這樣教育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孩子為什麼不合作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想教育孩子,就要不斷地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技巧。但無論采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都必須有孩子的配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孩子不願合作,對父母說的話無動於衷,那麼這樣教育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在很多家庭中,想要讓孩子輕鬆愉快地與父母合作,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事,因為父母與孩子關注的焦點不一樣。從成人的邏輯來看,父母是孩子的長輩,孩子在家庭中就應該禮貌謙讓、聽從父母的安排。但孩子的想法往往不是如此,他們總是頑皮地、無拘無束地、甚至是以“我”為中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為此,很多父母都想不通,為什麼孩子會不願與父母合作呢?為什麼會不聽話呢?
1父母的教育態度和言語方式沒有得到孩子的認同
身為父母,每天都在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飲食,以及孩子的學習,這些都是需要孩子與父母合作才能完成的。當孩子不願與父母合作時,許多父母幾乎都在考慮同樣的問題就是:“孩子到底想讓父母怎樣做?他們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雖然父母會這樣想,但是經過幾番周折後,考慮的結果大都是:“我的孩子可能是太任性了,他做得太過分了!我得好好教育他!”於是,接踵而至的便是對孩子的指責、批評、打罵、恐嚇,有時父母還會拿孩子與他人進行比較、警告、說教,甚至是嘲笑、挖苦孩子。
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連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怎麼會樂於與父母合作?所以,要想讓孩子快樂地與父母合作,就需要父母時常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孩子,這樣孩子才會與你合作。
2孩子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僅要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更重要的是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他們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往往就會表現出不合作的行為。所以當孩子表現出不合作的態度時,父母應該想到:“孩子需要得到我的理解和認同。”
當父母把理解與認同表達給孩子時,他們會驚訝地發現:孩子不合作的意願明顯減少了。是的,父母的理解和認同是非常神奇的,它可以把孩子心中的不合作意願減少到最低。當然,父母僅僅理解孩子是不夠的,還需要與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自己確實理解他們。
晚飯前,奶奶正在廚房做飯,6歲的外孫張軍想要吃蛋糕,小軍說:“奶奶,我想吃蛋糕。”奶奶一口否決了孩子的想法:“馬上要吃飯了,飯後再吃蛋糕!”小軍生氣地說:“我現在就要吃!”奶奶有點生氣,說:“我不是說過了嘛,等到飯後再吃!”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孩子大聲嚷起來:“我就要吃,我現在就要吃,你就得給我……”
這時爺爺見狀,趕忙對小軍說:“爺爺知道你很想吃蛋糕,可是一會兒就吃飯了,我們等到飯後再吃,好嗎?”小軍聽不進爺爺的話,還是哭鬧著要吃蛋糕,不過口氣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凶了,這時,爺爺蹲下來,手放在小軍的肩膀上,認真地對他說:“爺爺知道你很想吃,並且馬上就想吃,但你還是要等到吃完飯後才能吃。”孩子看著爺爺的眼神,平靜下來,說:“那好吧!”
其實,案例中的爺爺和奶奶的意思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隻有說話時的語氣、表情和態度。大多數時候,孩子之所以反抗家長、不與家長合作,是因為他們沒有感覺到被傾聽和注視,是因為家長不理解他們的願望或需求,所以家長對孩子要有耐心,努力認同孩子的需求。但是父母應該明白,認同孩子不是遷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而是用合理的語言,和理解的態度,來贏得孩子的合作。
愛心指導讓孩子合作的方法
1當孩子不願與父母合作時,父母要用真誠的語言感化孩子,讓孩子認識到父母是理解他們的需求的,這樣孩子才樂意與父母合作。
2如果想讓孩子與自己合作,父母必須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和願望,讓孩子做他樂意做的事。當孩子不願合作時,可以用傾聽和注視等方式,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