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媽媽吩咐小語把桶裏的髒衣服一件一件地遞給她,小語按照媽媽的吩咐去做了,而且做得非常認真。接著,媽媽就把水和洗滌劑放進洗衣機裏,一邊放一邊對小語說著自己在做什麼,小語眨著眼睛,感覺洗衣機好神奇。洗衣機“嗡嗡”地響著,媽媽見小語好奇地在洗衣機周圍轉悠,就拉著小語的手說:“小語,你剛才看見了什麼?”小語說:“媽媽,洗衣機為什麼響?哪裏在響?”媽媽說:“是洗衣機裏麵的機器轉動的響聲,等一會兒衣服洗幹淨了,你和媽媽一起清理衣服泡沫,你可以幫媽媽用水瓢舀水。”小語說:“那我可以玩一會兒泡泡嗎?”媽媽說:“當然可以,但是你要注意不要把身上的衣服浸在水裏了,要是弄濕了衣服,小語就不能幫媽媽洗衣服了。”小語笑著點點頭。
後來,小語按照媽媽說的話一步步地做,幫媽媽清洗完衣服以後,又和媽媽一起擦家裏的地板,有時小語還笑眯眯地在地板上打個滾,看媽媽正準備要說自己時,就對媽媽說:“媽媽,我逗你玩呢!”媽媽便開心地笑了。
看完故事,也許很多人都在想,為什麼小語後來會那麼聽媽媽的話,與媽媽合作洗衣服,其實,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小語的媽媽懂得了怎樣去滿足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並用孩子喜歡的方法與孩子合作。
人們常說“孩子是甜蜜的負擔”。甜蜜,是因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會給父母帶去一份快樂和喜悅;負擔,是因為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一個漫長而又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給父母帶來煩惱和困惑,這樣的煩惱多了,就讓人感到是一種負擔。
因此,當父母麵對給自己惹麻煩的孩子時,不妨換一種方式,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你關注的”。當孩子得到這種信息後,會慢慢接受父母給予的建議,接著你再邀請孩子與你合作,相信他會更樂意接受。
愛心指導給孩子安排一些事
1如果孩子有幫助父母做事的意願或行為,父母應該盡量鼓勵和幫助孩子,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遞個東西之類。這樣既可以使孩子體驗到快樂,又可以拉近孩子與父母的距離,促進孩子與父母合作。
2當父母提出請求,孩子不樂意時,父母應該思考一下,是不是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和願望,然後給予孩子選擇。當然,所給的選擇必須達到父母預期的要求,保證所給予選擇項都不超過預期的範圍。例如,“你是吃飯還是吃饅頭?”“你是畫畫還是去做手工?”這樣孩子就會按照他的選擇去做一些事,也就不會給父母製造麻煩了。
3當孩子與父母合作一件事,並聽從父母的安排時,父母一定要給予孩子相應的指導,教孩子該如何去做,當孩子懂得如何做了,再讓孩子動手。這樣不僅可以增進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也會讓孩子認為與人合作是一件快樂的事。
4有時家長還可以采用提供時間的方法,給孩子安排一些事。例如,“你再玩5分鍾睡覺,還是再玩10分鍾睡覺?”而不是要規定孩子必須按照自己說的去做。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孩子更容易配合父母,做自己願意的事,而不會給父母找麻煩。
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
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在與孩子合作時,並不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他們總是希望在提出要求後,孩子能立刻執行,配合父母,但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如果此時孩子情緒非常低落,或正沉浸在遊戲當中,很有可能聽不進去父母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求孩子完成一件事情時,會使孩子心中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情緒,而且父母的態度越強烈,孩子的排斥心理就會越強烈,有了這樣的情緒,孩子往往會變得很被動,不願意合作。
所以,父母不妨根據孩子情緒的具體情況,將孩子的要求視為優先,哪怕父母很想讓孩子與自己配合,也最好能表現得平淡一點,可有可無一點,最起碼要讓孩子放下心裏的抗拒和排斥,然後再想一些比較有趣的辦法來邀請孩子進行合作,這樣孩子才樂意接受。
小雲今年7歲,非常喜歡畫畫。一天,小雲正在客廳裏非常開心地畫畫,媽媽讓小雲畫完畫後把客廳清掃幹淨,小雲答應了。畫完後,她便認真地清掃客廳,這讓媽媽很高興,隻是,畫完畫的小雲沒把彩筆的筆帽蓋好,這種馬馬虎虎的習慣很不好。
當媽媽第一次發現這件事之後,提醒小雲,說:“小雲,彩筆沒有戴好帽子,會感冒的。”小雲說:“我知道了,等一會兒再戴。”媽媽看見小雲當時正在專心地洗抹布,心想孩子正在專心做家務,如果這時硬把孩子揪來蓋筆帽,反而會打擾到她,孩子脾氣一上來沒準連家務都不想幹了,所以媽媽就沒有再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