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和孩子平等地對話(2)(1 / 2)

1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向孩子表達父母對他的愛意。例如,你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用真誠的目光注視著孩子;摸摸他的小臉;給孩子多一些微笑;或是當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時,說一句“你是一個善良的好孩子”……這些都可以讓孩子感到溫暖,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2當孩子做了一件助人為樂的好事,你應該對孩子說:“你真棒,你的行為讓媽媽感到自豪。”而不是對孩子微笑著說:“嗯,知道了,繼續努力哦!”父母對孩子的話語裏,要飽含著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才樂意做你希望他做的事。

3當孩子犯了錯時,你應該對孩子說:“你這種行為是不正確的,你犯這樣的錯誤讓媽媽感覺很痛心。”而不是對孩子說:“你知道錯了嗎?以後不準再犯。”生硬的話語,隻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一個罪人,是一個父母不愛的人。

4當孩子受到委屈時,你應該對孩子這樣說:“媽媽能理解你現在的心情,但是媽媽要告訴你,你要學會堅強,媽媽會為你的堅強感到驕傲。”而不是對孩子說:“不要難過了,要學會堅強。”這樣沒有感情的話語,孩子是不會理解的。

一次不要說太多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苦口婆心,但是效果並不理想。表麵上看來,他們是在與孩子公開交談,殊不知他們的某些話,恰恰是堵住了孩子的嘴巴和耳朵。最常見的弊病就是某些父母那種教條似的長篇獨白,一開始就是:“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我在……”許多孩子聽到父母說的時候,都會不耐煩地說:“你們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孩子對父母的這種表演式評論感到非常厭煩。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本著嚴肅、認真的態度,不能一味地對孩子進行長篇大論式的大道理說教,長此以往,不但會影響到親子關係,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變得不聽話。

有一次,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到教堂聽一位牧師關於募捐的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很令人感動,於是,從口袋裏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錢,準備全部募捐給教堂。結果,過了十分鍾後,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隻捐出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當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沒有捐錢,相反,還從盤子裏拿走了兩元錢,來報複這個囉嗦的牧師。

這個故事通過馬克·吐溫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心理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引起人的不耐煩或逆反心理,最終導致談話從有效交流轉變成無效交流。這就是所謂的“超限效應”。

孩子當然也具備“超限效應”,隻有當談話的內容沒有超限時,孩子才能接受,因此,父母在與孩子談話時,不妨多聽少說,一次不要說太多,簡明扼要地告訴他你想與他談論的事,引導孩子進入談話的主題,又要點到為止,適時結束,給孩子留一些思考的空間。這樣孩子也許更樂意與你談話。

另外,家長要減少對孩子進行籠統的大道理說教。大道理聽起來氣勢磅磗,但是可操作性很差。孩子的理解力是有限的,他連弄明白這些大道理的意義都很難,更沒有辦法將大道理和自己的實踐結合起來了。所以父母往往說了一堆大道理,到最後孩子還沒弄明白就忘記了。所以父母應當就事論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量體裁衣,製定出有效的方法,這樣孩子才會很樂意地接受。

愛心指導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

1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遊戲、故事等切入談論的主題,當然,故事、遊戲體現的道理一定要鮮明,這樣才便於孩子理解。

2懲事不懲人,就事論事。家長應就事論事,不能因為孩子某一方麵的過錯而全盤否定他,不能將對孩子某一行為的不滿遷移到孩子的其他行為上,而應將孩子的不良具體行為與孩子這個主體的人區別開來。

3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和情感。麵對孩子,父母要學會自我控製,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的大腦。父母一旦情緒失控,勢必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很容易導致家庭教育走向失敗。

4不要傷害孩子。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在尊重孩子,在保護孩子自尊心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簡單的說教,避免使用刺傷孩子的話,更應避免使用粗暴的行為。

盡量做到和顏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