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踏踏實實地做人,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和光明的前途。然而,有些父母在孩子麵前卻毫不掩飾自己本身的一些缺點,那麼他們的教育注定是失敗的。因為他們違背了父母教子的“定理”——“身教”比“言傳”更重要。
“身教”比“言傳”更重要
現實生活中,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踏踏實實地做人,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和光明的前途。然而,有些父母在孩子麵前卻毫不掩飾自己本身的一些缺點,那麼他們的教育注定是失敗的。因為他們違背了父母教子的“定理”——“身教”比“言傳”更重要。
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著重大的影響,不要以為隻有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事實上,生活的每一瞬間,孩子都在接受教育。例如,父母怎樣穿衣、怎樣跟人說話、怎樣表達高興和悲傷、怎樣對待朋友,甚至怎樣笑、怎樣讀報等等,所有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從前,有一個叫老編的人非常疼愛7歲的兒子,卻十分厭煩除了吃飯和抽煙外,什麼事情也幹不了的年邁老父親。此時的老父親,對他來說,就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他很想把老父親打發走,便對妻子說:“讓老頭到外麵的世界去闖闖吧,在家呆著也是呆著。”
妻子覺得老頭出去就活不了,所以表示反對。但是老編不顧妻子的反對,鐵了心要趕走老父親,妻子隻好讓步,說:“那就讓他帶上一條毯子走吧,也好遮擋點風雨。”老編滿口答應,心裏卻想著隻給父親半條毯子。
正在這時,7歲的兒子從房間走出來,對老編說:“爸爸,你不必給爺爺一整條毯子,給他半條就行了。”老編立即表示同意:“還是兒子說得對。”不料兒子接著說道:“省下的那半條請你好好地收藏著,等我長大以後可以把它給你,讓你也到外麵的世界去闖闖。”
這故事或許過於誇張,但是卻向父母提出了警告:教育孩子要注意“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或許現在孩子正踩著你的腳步前進。
言傳和身教都是培養孩子的重要方法。相對於“言傳”來說,“身教”具有更大的效果。人的童年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學習的楷模,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小開始接觸到的好壞、善惡,都是從父母那裏學到的,家庭對於孩子來說是他們道德品質形成的奠基石。當父母從自我做起時,自身做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情要比對孩子苦口婆心地說教十句、百句更有意義、更有說服力。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應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孩子都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因此,隻有父母善於接受別人的意見,孩子才能夠更加聽父母的話。
愛心指導注意自己的言行
1如果孩子很愛花錢,說明父母平時的花費也很大,如果要讓孩子變得節省,就要從自身做起,對自己的花銷進行控製,並把這種言行傳遞給孩子,使孩子懂得如何計劃自己的零用錢。
2在待人接物方麵,父母應對來訪的客人使用禮貌用語,如“請進”、“請坐”、“請喝茶”、“謝謝”、“不遠送”等,長期的耳濡目染,一定會使孩子善於交友,語言文明禮貌。
3父母應該從點滴小事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品德。例如,吃飯時,父母可以用自己不剩飯、吃多少盛多少等行為,教育孩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