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是一種根據孩子心理特點進行啟發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學原理中,一直非常強調教育者要學會引導孩子,引導應該是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作為父母,也應該學會如何引導孩子,特別是對犯錯的孩子要善加引導,在心平氣和的交流中,讓孩子明白知錯就改的道理。
對犯錯的孩子要善加引導
引導是一種根據孩子心理特點進行啟發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學原理中,一直非常強調教育者要學會引導孩子,引導應該是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作為父母,也應該學會如何引導孩子,特別是對犯錯的孩子要善加引導,在心平氣和的交流中,讓孩子明白知錯就改的道理。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老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於‘導’。”這裏的“導”,就是指引導。
麵對孩子犯錯,許多父母會采取批評、指責的方法讓孩子進行自我反省。但是這種情況下,孩子在反省前,心中往往已經產生了反感及反抗的心理。因為孩子是有自尊的,如果父母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對孩子進行嚴厲斥責,甚至粗暴地打罵孩子,都會讓幼小的孩子認為父母不愛他們。這種對父母的不滿情緒,可能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對父母產生仇恨感,從而促使孩子有意無意地做出更多的錯事。
父母應該懂得,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孩子的內心肯定會出現自責和衝突。針對這種情況,父母要把握住時機,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孩子,對孩子進行正麵教育,引導孩子改正錯誤,這樣孩子才能聽從父母的教導。
有一天,5歲的青兒看見媽媽在洗碗,覺得很好玩,便走進了廚房,纏著媽媽讓她洗碗。媽媽看著好奇的女兒,決定讓孩子嚐試一下勞動的滋味。於是,媽媽讓青兒站在防滑凳上,示範給青兒看。聰明的青兒很快就學會了該怎麼洗碗,照著媽媽的樣有模有樣地洗了起來。媽媽看著能幹的女兒,忍不住誇獎了女兒。當媽媽轉身整理冰箱時,突然傳來“啪”的一聲,青兒叫了起來:“哎呀,媽媽,我把碗打碎了!”
媽媽並沒有對女兒的錯誤加以斥責,而是趕緊關心地問道:“呀,快讓媽媽看看,有沒有傷到你的手啊?”
青兒緊張地看著媽媽,深怕媽媽會責罵自己做錯事,戰戰兢兢地回答道:“沒有,可是碗已經破了!”
媽媽安慰道:“沒有關係,打破一個碗不要緊。重要的是,我家寶貝學會洗碗了,而且洗得很幹淨。每一個人要學會做一件事情都很不容易,會遇到各種困難。隻要出現錯誤的時候知道改正,慢慢地你就會辦好更多的事情。不要怕,媽媽把碎片收拾一下就好了,你還願意接著洗嗎?”
青兒不好意思地說:“我願意。”
媽媽鼓勵道:“你真是個敢於改正的好孩子。不過,在洗碗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要用手抓緊碗的邊沿,就像媽媽這樣,知道嗎?”媽媽一邊說著,一邊示範著,青兒也認真地學著,改正自己粗心大意的毛病。後來,青兒認真地洗完了所有的碗,再沒有打碎一個碗。
很顯然,這位媽媽引導孩子改正了錯誤的方式,鼓勵孩子用正確的方式洗完了碗的做法要比大聲斥責、打罵的效果好得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重視情感溝通,要利用感化,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在哪裏,哪裏是需要改正的,並用科學的方法說服孩子,教會他正確做事的方法,最後再用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勇敢地麵對自己所犯的錯誤,並以實際行動改正錯誤,這才是高明的教育方法。
愛心指導引導孩子改正錯誤
1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考慮孩子的感受,並用溫和的語言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哪些是值得表揚的,哪些是錯誤的,讓孩子明白父母是愛他們的,但是犯了錯要知道改正。
2如果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哪些方麵做得不對,父母就應該幫助孩子分析錯誤,認識錯誤,並告訴他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從而引導孩子改正錯誤。這樣,孩子就一定會聽從父母的教導,改正自己的錯誤。
3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孩子心裏是非常自責的,此時父母就要用和藹的態度安慰孩子,並鼓勵孩子勇敢地麵對錯誤,並且改正過來爭取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4當孩子犯錯誤時,首先,你要指出孩子錯誤的原因,告訴他什麼才是正確的;其次,當孩子努力改正錯誤時,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對他說“如果你再努力一些,你能做得更好”,從而幫助孩子不斷進步;最後,還要讓孩子懂得犯錯誤並不可怕,消除孩子心中的自責和焦慮情緒。這樣才能得到孩子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