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媽媽深吸了一口氣,接著看著孩子,輕輕地摸了下他的頭,真誠地對孩子說:“雖然你今天做得很不對,但你仍然是個好孩子!正因為這樣,我才會這麼生氣,像你這樣的好孩子不該有這樣的錯事。媽媽當然是非常喜歡你的!希望你能改正這個錯誤。”孩子臉上掛著淚水,努力地點了點,說:“媽媽,我一定改,下次不再對老師說謊了。”媽媽聽了,親切地對孩子笑著點點頭。
這位母親對孩子批評也是非常嚴厲的,為什麼孩子會認識到錯誤並主動改正呢?其實,這就在於她掌握了批評的技巧。
前一個案例中那位母親在批評孩子時並沒有先指出孩子錯誤在什麼地方,就亂加斥責。而後一個案例中的母親則是在指出孩子錯誤後,再讓孩子充分體會到自己心裏的感受,對孩子嚴厲地進行教育;然後用沉默的方式給了孩子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孩子自己認識到錯誤;等孩子認錯後,母親的鼓勵也進一步鞏固了教育的目的。這樣,孩子就能勇敢地麵對自己所犯的錯誤了。
千萬不要讓孩子對父母的嚴厲批評產生一種恐懼,那樣隻能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孩子出現抵觸情緒,而不會起到什麼教育效果。
父母對孩子太過於追求完美,就會變成苛刻。如果父母對所有的細節都很注重,對孩子平常的過錯或者偶爾的闖禍一點都不肯放過,並且進行嚴厲的責備甚至處罰,那麼,孩子就會對他的任何一點過錯都看得很嚴重,很緊張。在這種心理壓力下,也是出於天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孩子就會對他的過錯進行掩飾、辯解,甚至與父母進行對抗。
愛心指導對錯誤的批評方法給予的建議
1對待孩子的錯誤,按照自己的情緒亂加指責。這樣的批評容易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因此,當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盡量用其他方式來消除自己的壞心情,如果覺得太緊張了,不妨讓爸爸幫忙批評孩子。
2有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不分青紅皂白、不問原由地進行批評,這會使孩子陷入等待“暴風雨過境”的狀態,長此以往,就可能讓孩子對批評變得非常麻木。建議父母開始批評孩子時,一定要控製情緒,再對孩子的具體錯誤進行批評教育。
3有些父母有時會用恐嚇式的言語批評孩子,這樣隻會讓孩子感覺父母不愛他們,從而變得越來越不聽父母的話。所以,對待孩子的錯誤,父母一定要耐心地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如果孩子忘記該怎麼做時,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並加以鼓勵,這樣孩子會更樂意接受父母的教導。
懲罰一定要適度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給孩子們的鼓勵、支持和諄諄教導實在太少,而責罵、嘲諷和懲罰的次數卻越來越多,有時父母奉行“孩子不打不成器”或者“棒頭下出孝子”的信條,使一些孩子幾乎是在指責和謾罵聲中成長的。
誠然,父母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們認識自己不當的或者錯誤的言行,促使他們立即改正。可是懲罰是壓力教育,對孩子來說,其結果往往是壓而不服,更何況年幼孩子的心靈非常柔弱,懲罰隻會使他們產生懼怕、甚至叛逆心理。所以,對孩子的教育懲罰一定要把握好尺度,隻有這樣,才能受到教育的效果,讓孩子變得聽話。
王凱又沒有寫作業,這個孩子真讓人操心,每次檢查他的作業,不是說落在家裏了,就是說在來學校的路上弄丟了,其實我知道這些都是他的借口,已經批評他好多回了,可就是不管用,作業還是總交不上來。今天又是如此,我一氣之下,把他的課桌搬到了教室外麵。想讓他到外麵去寫,結果,孩子並沒有像我想的那樣好好寫作業,而是坐在椅子上,把書本合上,趴在桌子上哭了起來,哭得很傷心。
我立即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有些過分了,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於是,我立刻把他的桌椅搬回了教室,然後叫王凱下課去我辦公室。我雖然心裏有些內疚,但還是堅持講完了課,等到下課鈴響的時候,我走到王凱身邊,說:“王凱,咱們去操場上談談,好嗎?”王凱戰戰兢兢地說:“好。”
我們來到操場上,我對王凱說:“王凱,剛才上課的時候,是老師不好,老師不該把你的課桌搬出教室,傷了你的心,老師向你道歉,請你原諒老師,好嗎?”聽了我的檢討,王凱又哭了起來,邊哭邊對我說:“老師,是我不對,我不應該不寫作業,我知道錯了。”接著,我問王凱為什麼不寫作業,孩子告訴我,因為家裏是開小吃店的,每天在店裏吃小吃的人很多,他根本沒有地方寫作業,所以作業寫到深夜也寫不完,爸媽也沒時間管他。
當我了解了原因後,我決定每天讓王凱寫完作業再回家,他高興地說:“隻要老師願意,我以後一定好好寫作業。”從此以後,王凱再也沒有不完成作業了。有時寫得不好的作業,我會讓他重寫,他也樂意接受這種懲罰。因此我感到懲罰要適度,善意的懲罰,學生是樂意接受的。
上述案例說明,過分懲罰孩子不但不會幫助孩子糾正錯誤,反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隻有恰到好處的懲罰,才會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適度的懲罰,讓孩子產生這樣一種心理:這件事我不能再做了,因為是錯事,做了肯定要受懲罰的。這樣孩子的某些習慣就可能會朝好的方向發展。